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9 09:13:44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的深入,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已经成为地区合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了东亚共同体建设可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类型,并对其所遇到的阻力和对策予以分析。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深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东亚各国经济效率,促进东亚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升东亚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水平,提高中国综合实力,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1、地缘利益的推动

东亚各国地理位置临近,地缘连接紧密,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比较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共同面对巨大的外部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压力时,东亚各国都在不懈努力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和保证地缘利益,通过提高其集体竞争能力来与区外势力相抗衡。

2、东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东亚地区经济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日本为领头雁、“四小龙”居中、东盟殿后的“雁队”。这种雁形分工模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区域性国际分工体系,在日本、“四小龙”、东盟之间已形成了“产业阶梯”,即日本发展高技术产业,“四小龙”接收日本转移出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东盟及中国沿海地区接收“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通过产业转移,东亚经济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但也因此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环锁链。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持,为“10+3”财长会议准备的课题“东亚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一文中,钟伟等人曾利用 1978~2002 年数据对东亚代表性国家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 :

从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中国以外,日本、韩国以及东盟的几个代表性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显示出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经济发展紧密的关联性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

3、东亚区域内贸易增加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东亚地区形成了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新的分工模式,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东亚区域内贸易占东亚国家对外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表 1.1 和表 1.2 对比了 1997 年和 2003 年东亚区域内进出口占各国进出口比重:

通过对比 1997 年和 2003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各国进出口比重,除韩国和日本之间有小幅下降之外(下降幅度不超过 2%),其余国家间进出口占各国进出口比重有所增加,尤其东盟内部国家之间、中国同韩国之间、中国与东盟之间以及日本对中国出口占其国内进出口比重都有大幅度提升。2003年,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占该地区总体贸易额的 54%,这一比例接近欧盟 64%的水平,同时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46%的水平。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必然导致对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强大的动力。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类型选择: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类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制度性约束性不断增强,成员国的经济甚至政治不断弱化。由于东亚国家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弱化,这就使得东亚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能过早选择自由贸易区之外较高级的一体化类型。同时,从静态效率分析来看,自由贸易区优于实行统一关税的其他一体化类型。

1.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的比较分析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由贸易区适用原产地原则,即只有原产于区域内的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对从世界其余地区的进口,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有权决定各自的关税税率。而关税同盟则要求成员国采取统一的对外关税。

自由贸易区实行原产地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贸易偏转,但实际上自由贸易区不可能真正避免贸易偏转的发生。在原产地原则的限制下,贸易偏转以“间接贸易偏转”( Indirect Trade Deflection )的形式出现。这种偏转不可能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原则加以限制或消除,反而有可能加大从区外国家的进口量,最终带来全球的福利增加。关税同盟则通过设定统一关税消除了贸易偏转发生的可能性,但这样会给区外国家带来新的贸易壁垒。所以,自由贸易区相对于关税同盟来说更具有开放性,更有利于福利的增加。对此,罗布森(Robson )运用自由贸易区两国模型做了分析 。

图 2.1 和图 2.2 描绘了一种给定产品在 H 国与 P 国的供求曲线。Pw为世界供给价格。一体化之前,P 国关税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包括关税在内的价格为 Tp。图中:三角形 a 代表贸易创造(生产效应);矩形 b 表示以伙伴国产品替代原先的进口(贸易转向)所构成的额外费用;三角形 c 是 H 国消费效应,为正;三角形 d 是 P 国消费效应,为负;三角形 e 表示 P 国生产效应,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并且主要是针对关税同盟而言。罗布森分两种情况对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作了如下假定: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只在各国国内而不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运输成本忽略不计;关税是贸易管制的唯一形式,为了方便研究,假定通常只考虑从量关税;价格能准确反映生产的机会成本;贸易收支平衡(出口等于进口);资源被充分利用。

(1)第一种情况(图 2.1)中,假设 H 国和 P 国需求情况相似,但是 H 国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而 P 国供给曲线具有相对弹性和竞争力,当产出超过 L时,其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 Pw。

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前,P 国在 Tp的价格水平下产出并消费数量为 M 的商品,该国关税排除所有的进口。H 国生产 L 而消费 N,其差额 LN 则以价格 Pw从最低的来源进口,也就是从世界其余地区进口。如果H国和P国组成自由贸易区(2.1a),价格为Tp时的区内供给(OM+OL′)显然小于该价格水平下的区内需求(M+N′),但是其额(L′N′)却小于该价格水下P 国的供给能力。在排除了成本最低的供给来源的自由贸易区内,P 国将以价格Tp供给 H 国市场 L′N′(=LM)数量的产品,剩下相当于 OL数量的产品留给国内市场,P 国过剩需求(LM)则以价格 Pw从世界其余地区进口。此时,一体化之后自由贸易区内存在一种单一均衡价格,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前两个成员国价格中较低的那一个。

可见在 H 国,生产效应 a(瓦伊纳的贸易创造)加上消费效应 c,将超过贸易转向成本 b。贸易转向成本和原先的关税收入之间的差额,表示从国库向消费者的内部转移,而不是共同体实际收入损失。在 P 国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同以前一样,价格水平也相同,但是政府收入将增加如阴影部分的矩形所示的数量。它表明 P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世界其余地区而言,其出口显然将比以前更大(LM>LN),因为 P 国供给转向满足 H 国需求。自由贸易区显示,两国、而且很可能世界其余地区的状况都有所改善。

这种结果可以和下面 H 国与 P 国组成关税平均化的关税同盟(图 2.1b)的结果相比较。此例可见,价格为 CET 时同盟供给将大于需求,因此共同外部关税将仅仅形成价格上限。均衡价格将是供求相等时(TM=US)的 Pcu。而且,虽然其贸易创造效应小于自由贸易区,但是贸易创造(生产效应 a 和消费效应 c)显然超过贸易转向 b。

两种选择方式的首要差异将是针对 P 国的。关税同盟情况下该国消费者将承受以 d 来表示的消费损失。尽管其生产者会得到净收益,但是仍将出现以 e 表示的负生产效应。自由贸易区情况下,该国不存在任何生产和消费效应的损失,但政府收益比关税同盟使 P 国增加的净收益还要多。而且,关税同盟排除了与世界其余地区的贸易。

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单纯着眼于静态效率分析,可以说,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安排相比是一种次优方案。二者间区别主要在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原则无法阻止的间接贸易偏转。

(2)第二种情况不同于前者,将考虑自由贸易区内产品价格差异。此种情况下仍假设 P 国供给具有相对竞争力和弹性,但同时假设该国无力满足 H 国需求(图 2.2)。

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假设两国都实施排他性关税。P 国生产和消费 M,H国生产和消费 N。如果建立自由贸易区(图 2.2a),P 国无力在价格水平 Tp上满足来自 H 国的额外需求,因此自由贸易区内 H 国均衡价格将为 PFTA(L′N′=OM′)。同时,P 国价格不可能超过可能从世界其余地 E 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 Tp,因此区内存在两种均衡价格。

此例中,H 国将仅承受贸易创造效应(a+c)。P 国不会出现消费或生产的任何额外成本,但是该国会得到相当于阴影部分的政府收益增加,这表示其国内收入的增加。

如果 H 国和 P 国组成关税同盟(图 2.2b),共同对外关税将发挥作用,供给和需求将在这一水平上大体持平,同盟内价格比自由贸易区略高。 H 国存在贸易创造。相应地,P 国则因以较高价格向 H 国出口而受益,但这以用 d 和 e 表示的生产和消费负效应为代价。

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在第二种情况中,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安排相比是次优的。假设不考虑特定的市场条件,这一结论似乎广泛适用于关税平均化的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2.东亚经济一体化类型应选择自由贸易区

从上文对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比较分析可知,成员国可从自由贸易区获得关税同盟更多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对此也曾经指出,自由贸易区可以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的损失,这样就可以获得区域外低成本供应来源。自由贸易区还具有比其他一体化类型更加灵活等优点,比如可以避免成员国之间合作过程中贸易和经济政策协调方面的困难,为成员各方扩大商品市场创造条件;有利于因地制宜,按照相邻的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按照双方可接受的标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有利于避免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经济受到不必要的冲击。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应选择自由贸易区形式。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阻力

东亚仍然处在国家民族主义的时代,是国家性民族主义较强烈的地区。东亚民族主义是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及经济模式,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历史时代的要求相互交融,形成了各异的民族主义。东亚民族主义对东亚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东亚民族主义对地区合作产生的负面影响。东亚的民族主义包涵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常看重国家,过于强调本民族国家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开展。

东亚地区宗教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宗教极端主义在东亚地区的抬头。由于东亚宗教的多样性,各国国内的民族及教派摩擦容易引发政治冲突,极端主义则会激发更广泛的复杂的矛盾与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东亚地区认同的形成,影响到东亚的安全与合作。宗教极端主义在东亚虽然表现得还不是那么激烈和广大,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东亚整体的行动,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隐患。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四个不同的发展层次:最上面一层是日本,它属于世界上总产值及人均产值量最高的国家之列;第二层是那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最有名的是“四小龙”;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紧随其后,属第三层次;最后的是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属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确定的特别贫困的国家。

东亚各成员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开放市场的程度和步伐存在重大分歧,这些分歧影响了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由于东亚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行必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但建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东亚走向繁荣,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东亚地区自身利益。应该用一种多样而又渐进的方式,分阶段、务实性地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要遵循五大原则,即互利互惠原则、渐进式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和市场相互开放原则,而最重要的则是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吸取一些经济组织的非制度约束的经验,采用适当的一体化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分阶段实现。

五、结束语

总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东亚各国的经济利益。中国作为东亚重要的经济、人口大国,应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全球各国间的贸易联系日趋密切,我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呈上升趋势,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尤为密切,它们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扩展中国与东亚经贸合作领域,增强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因而符合我国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它所能提供的广阔市场和投资机会也已经成为拉动东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该合作过程中中国发挥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离开了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则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东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只要东亚地区按照既定原则有步骤、有秩序地积极推动地区经济、金融、高新技术、政治等方面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一个富有竞争力、崭新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将在新的世纪里产生,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平衡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学君. 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障碍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 2006,28:12-13.

[2] 钟耿涛. 东亚货币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金融经济, 2006,12:23-25.

[3] 龙永图.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能够学到什么?[J]. 经理人 , 2004,10:88.

[4] 王蕤. 专业化分工:效益的源泉[J]. 运输经理世界, 2005,4:6.

[5] 涂和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 政策, 2001,9:77-79.

[6] 田春华.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J]. 世界经济,1996,12:101-104.

[7] 王勤.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J]. 东南学术, 2004,S1:127-130.

[8] 宁留璞.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的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6:60-63.

[9] 郭静.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展望[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9:19.

[10] 乐文磊. 论全球化下的APEC――兼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56-58.

上一篇:西安市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研究 下一篇:现代传媒是大众旅游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