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7-29 07:05:40

浅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摘 要: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简述、研究性学习相对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教学 重要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简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学科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专题或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4)研究性学习注重结果,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相对接受性学习所具有的优越性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偏重接受性学习,忽略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论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上都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主要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体验。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偏向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符合中学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在全国许多地方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国家纳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且还将逐渐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同样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研究性学习理念日益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学科教学的面貌。中学的课程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取向的改革探索正在进行之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与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增强了兴趣、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发展了个性。

2.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封闭的课堂教学必然走向开放,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既不脱离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若课程教学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书本理论,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并通过查资料、访问调查、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增大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以之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同时又使学生承担起了学习的责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符合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主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依靠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很难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充满鼓励和关怀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勉励中,心灵从限制和压抑中解放出来,学会从书本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满怀探究的欲望,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发散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探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讲到底”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写照。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中学教学课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和形式。研究性学习则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研究性学习树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转,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确定的研究课题,不受书本的限制,往往来自于生活实际,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靠自主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激发创造力和取得巨大进步,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保姆”,从学生“学习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来,从繁重而效果未必良好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学习,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反思、批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锻炼,获得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4]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5]胡波.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学科教育,2002,(9).

[6]张斌.研究性学习若干关系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上一篇:展卷而自能通解,课堂而自能合度 下一篇:精心设计导课,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