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晟:作曲是我们的表达方式

时间:2022-07-29 06:42:19

李劭晟:作曲是我们的表达方式

北京奥运会音乐总设计、著名作曲家陈其钢曾对当代中国乐坛的人才培养表示过恳切的忧虑:“我们目前最紧迫最缺失的,是为青年一代作曲家提供音乐实践方面的良性支持”。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王宁也表示深有同感:“当前作曲人才培养最大的瓶颈就是作品上演难。”然而,1988出生的李劭晟身在其中,却是那样非同寻常的幸运。

2009年,美国林肯中心举办中国音乐节,在闭幕式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引人入胜:轻盈灵动的短笛却吹出一种神秘莫测,粗犷沉重的号角却奏响一种庄严悠远,华丽的钢琴却撞击出一种古朴而原始的不协和之美10余分钟的演绎让海外的古典乐迷们惊喜不断,人们好奇是怎样一位作曲家用西方经典的管弦乐队传递出如此丰富的“中国之声”?当《月明天涯》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指挥家向作曲家致意——观众席几乎被瞬间点燃,人们讶异如此内涵深刻的题材和新颖巧妙的音响设计竟出自一位年纪轻轻甚至面带青涩的少年之手。

年仅21岁就这样登上了令全世界音乐家都梦寐以求的音乐殿堂,成为在林肯中心演出自己作品最年轻的中国人,《纽约时报》评价李劭晟是美国民族主义大师“艾夫斯式的乐思的天才”。

当记者面对这位翩翩少年时,像是听他的音乐,超越年纪的成熟与哲理让他总在感叹当下的专业音乐圈。正如作曲家陈其纲和王宁所言,在李劭晟看来,这个圈子里有不少卓有才华却不及他幸运的人,创作了许多作品却难于转化成音响,本应诉诸听觉的音乐变成了“纸上谈兵”。 无奈,现在高雅音乐的市场份额那么小,那些大腕们的作品还演不过来,哪能轮得上青年人呢?

就在去年,当李劭晟成为北京现代音乐节最年轻的项目总监,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与他同龄的同行们,他要为80后、90后的华人青年作曲家打造一个专属的平台。他把这个在业界许多人看来是“奇思妙想”的计划告诉给了他的导师叶小纲,难得这位大名鼎鼎的当代作曲家给予了他热情的支持,因为“他们就是中国音乐未来的希望”。于是,一个名头响亮的“青年中国”作曲家小组成立。

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青年艺术家还原梦想的平台:充分尊重每个人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不拘泥也不投机,不给任何的限制和束缚,不怕你出格,唯恐你不出格。但维护这样一个无关娱乐、无关金钱、无关地位的艺术平台,困难重重。“我们想尽办法利用各种资源节省经费,缩小乐队,演出单管编制,也能把音乐的效果做得很精致”。这些喜欢在艺术世界里自我沉醉的年轻人要学着妥协,学着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学着与成人的世界打交道。

在“青年中国”作曲家小组中,有文质彬彬的郑阳,音乐却极其强悍,有音乐诗人金卓晟的反叛情怀,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霍霏霏,以噪音之声描绘了惟妙惟肖的大自然;还有来自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沈逸文完全浪漫化的音乐叙事,他们有的是劭晟的校友兼好友,有的却与李劭晟并无私交,就是因为欣赏彼此的音乐“以乐识友”。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强力五人团”曾发出宣言,为振兴俄国民间音乐团结一心,共同寻找未来的音乐之路。而在21世纪初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上,五名中国青年作曲家共同组成的“青年中国”激情豪迈,当《千里》《歌弑》《单簧管协奏曲》《达幽》《青年中国》等交响曲在北京音乐厅奏响时,五位青年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青年中国’就像一颗石子,我们把这颗石子丢进湖面,要让整个圈子激荡起来。”2012年,“青年中国”要迈出国门远赴德国,世界巡演即将开启,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一群年轻人会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上一篇:葡萄园里萌生的治国精神 下一篇:股民应如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