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7-29 06:19:25

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本文以学生数学“问题―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题,从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入手,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启迪自觉参与意识,激发“问题―探究”创新思维。二、激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探究”创新思维。三、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自觉“问题―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励;培养;探究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问题―探究”创新思维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1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

在问题1中,学生通过推算、直觉就能获得结果;通过一题多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知道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解决问题。

问题2 有怪鸟、怪牛,每只怪鸟有头9,足5、每只怪牛有头2,足7,今它们共有头37个,足50只,问怪鸟、怪牛各多少只?

问题2比问题复杂,依推算,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很困难,以此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两个问题的类比对照,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究的欲望。

给出恰当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成为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同时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创新不再是高不可攀之事,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充满着快乐。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自觉探究意识,提高“问题―探究”创新能力

开放性问题以其结论的不唯一,条件约束不刻板,解题策略不确定等特点,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颖的题型,更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条件开放,(2)结论开放,(3)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开放。

例1(条件开放)如下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D。 这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垂径定理的掌握情况,属于开放的问题。

例2(结论开放)写一个正比例函数,使它经过二、四象限。

例3(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开放)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CD切O于D,DEAB于E,求证:∠CDB=∠EDB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要达到上述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内涵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但要以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要适时地设置创新诱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以促使个体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积极主动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去 下一篇:多样化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