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企业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探讨

时间:2022-07-29 05:23:00

关于在企业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10-000-02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学习型组织,保持员工持续学习能力,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要素。创建学习型组织也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各样的团队,都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本文拟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就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义、方法及途径等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群体效应 过程控制 整合

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源,对于企业而言,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如何将个体的学习绩效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组织中,培育共生的新型文化特质,打造持续学习团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所追寻的梦想。

一、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要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结经验,立足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需要过程的积累,企业大多数创新主要源于组织的推动,利用持续的学习,反复的试验,外源性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来奠定自身的自主创新基础。

(二)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尤其高科技企业,更显人才的珍贵,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影响企业内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发展。但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过程,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引导员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多领域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不断超越自我,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型组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引导、督促员工学习是实现社会、企业、员工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根据“木桶”原理,只有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步,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

二、企业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内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性及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整合企业多方资源,统一规划、搭建活动载体,策划教育形式、打造学习团队、抓好基地建设、整合管理资源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引导员工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一)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必须结合企业文化来推进,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讲,更是致关重要。以某三线军工企业为例,长期三线企业和军工背景,铸就了其独有的务实、高效文化特质,也是其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导向,他们在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围绕“务实、高效”来展开,“务实”就是要把学习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满足公司员工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不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高效”就是要在各单位和组织的引导下,精心准备、科学安排、合理规划,让大家学有所成,并能够指导实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形成学习到应用的良性闭环。又以联想集团为例,他的企业文化是富有兼容型的,他的学习文化包括:从合作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事实证明,他们通过调整适应企业文化的组织学习模式,成为行业的优秀企业和成功的典范[1]。

(二)群体效应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步骤。群体效应是很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例如很多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经企业家个性魅力(企业家文化)再到企业个性魅力(企业文化),直至最终形成的社会个性魅力(竞争性文化)三个阶段的过程。同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通过树立典型、个别单位试点、制订激励措施、实行学习与绩效挂钩等多种方式,利用政策导向和具体事例来培育团队文化,逐步从工作群体的形成――团队震荡阶段――规范化的学习团队[2]。

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3]。从哲学中我们知道,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理想只有通过一定组织才能实现。将个人学习偏好发展为组织行为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或许经常看到,某些单位在简介中常常写到:“本单位现有多少研究生、技师、高级工人……”。还有,我们也看到单位个别员工爱好学习,专业知识强等,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单位都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意味着群体行为,全员自觉参与、自觉学习;这种组织行为结果这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他需要一个培育过程,如何将个体行为进行放大,形成群体效应,做到以点带面,这也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和部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要重点策划的内容。

(三)过程控制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学习型组织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许多案例中我们看到:经过精心策划酝酿后,全员学习活动在单位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形势一片大好,可热情一过,一切照旧,结果草草收兵,可见,过程控制是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关键。

麻省理工学院圣吉教授的系统基模理论认为,过程控制包括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时间的滞延三个主要方面。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而言,也需要管理者预先有一个全面的实施规划和可行性方案,确立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适时进行效果评估,增设信息反馈回路,利用决策树模型进行方案的取舍等[4];由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他还需要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建立相关流程控制机制;同时,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施展平台和机会,让整个创建工作流程、效果、节点等能够得到充分呈现[5]。

(四)处理好“工、学”关系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在其企业中,常常每个岗位都是定编定员,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听来往往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其实不然,一方面员工工作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技能的提升与积累过程。另一方面,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以致用,效果还十分明显。因此,在企业中处理好“工、学”关系,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二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的统一体。要做到学习与工作“双赢”并双向强化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结合工作,组织员工开展相关培训,或者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对部分员工进行单项次培训,以满足供需要。另一方面,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技能提升活动,对取得成绩或资质的进行部分奖励和补贴,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三、以全员培训为龙头,引导树立全员学习理念

全员培训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也是学习的重要载体, 通过个别试点阶段、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大力实施全员培训、策划多样的培训方式、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分制度等形式来对员工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并配套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评估、考核四大体系进行激励,撬动企业全员的学习热情,营造企业的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6]。在全员培训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学习理念的引导:

(一)引导树立全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持续的过程,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可谓日新月异,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曾说到:“学校的教育只是一种特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时间上看,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只占20%,而从事工作的时间及退休之后的晚年约占70%以上”。这个生命时间分布的简单数字说明了在工作、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7]。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实现自我发展。

(二)引导树立全员“学习为本”的理念。北宋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讲到:“立身以立学为先”,即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学习是个人工作、生活的基石,人从出生就处于一个学习积累的阶段,从最先的自发模仿到最后的兴趣培养再到针对想系统教育,这些过程都是其成长的必须阶段,也是成长的本源,因此,学习是取得一切成就的动力,企业而言,只有树立起全员“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习型组织创建目标。

(三)引导树立全员“创新性学习”的理念。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或结果体现,在企业中,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实现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优化,创新创造带来效益提升与持续发展。尤其是创新,做到要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进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和动力。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学习型组织的价值回归

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多部门协调,仅凭单位领导或某一部门是不可能办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负责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利用组织优势,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引导工作,尤其是干部要带头做好表率,群团组织要充分发动,利用好企业各类资源,从而形成创建学习型组织合力。

学习型组织还体现为一个过程,一旦过程的动态特征消失,学习型组织将演变为一个僵硬的组织,因此组织要不断在学习中创新,以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学习型组织结构也必须及时调整,这样才能更好激活企业发展要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学习型组织价值得到回归的同时也更加增值[8]。

参考文献:

[1] 胡玲,毕德.我国本土企业创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3(1).

[2] 辛丹丹.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机制问题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 杨桦.浅谈学习型企业的建立[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1).

[4] 姜元庆.锦西石化学习型组织构建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 孙红梅.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绩效测量体系[D].天津大学,2007.

[6] 贺楠楠.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论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3).

[7] 秦晓.从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说起[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6(1).

[8] 刘娜.世界10位管理大师经典讲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关于财务电子档案管理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