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华:在陶瓷世界物我两忘

时间:2022-07-29 05:06:03

张金华:在陶瓷世界物我两忘

他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他在中国收藏界经营多年,受聘于中国国家级博物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明清家具、文房器物等有极高的鉴赏力;他创建了叙和堂工作室,从事家具和当代陶瓷的设计和研究……

他是南通人张金华,致力于恢复和发扬被迷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陶瓷世界里,他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

草木灰釉系列陶瓷作品是张金华的一组代表作,色泽古朴,肌理自然。

作品的釉色接近古代原始青瓷的颜色。“泥土、釉子都是我们自主研制。当时,我就在工作室旁边的村子里买些稻草或是收集秋天的树叶,烧成灰,磨成釉。”张金华介绍。

原材料是纯天然的,工艺是纯手工。练泥、拉坯、修坯、上釉……每一步骤,都融入了创作者手心的温度。而采用相对环保的液化气窑烧制,在九十年代也算是前卫的烧法。

一把青泥绞胎茶壶,白褐两色,像是咖啡上做出的漂亮拉花。张金华喜欢尝试,这是他用青泥和色泥两种土拉坯,形成了绞状效果。当时除了唐宋的绞胎瓷,几乎没有人采用那样的技法,更不用说制成那样的作品。

“我学过陶瓷,也非常喜欢陶瓷。但我主要是从事家具设计,因为在市场上找不到与我的家具气质相符的陶瓷,这才开始陶瓷的设计与开发。”张金华笑着说。

从1995年至2005年期间,张金华烧制了上千件草木灰釉系列陶瓷作品,多数送给了朋友或是寺庙。当然,他自己也保留了几件。“我家中吃饭用的碗,还有一些器具,都是自己烧的,不仅环保,而且有情感因素,更觉得有意义。”

叙和堂开发的陶瓷作品空灵圆浑,朴素大方。张金华主要负责器形设计部分。他偏好晋宋两代瓷器,大部分作品从晋宋的器形里演变而来。“晋宋两代的器形气质高调,融入了文人和禅宗思想,追求大朴素,化腐朽为神奇。作品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赋予它的精神。”

对待陶瓷的创作,张金华有着自己的坚持——要用自己的虔诚之心创造一个可以视作知己的生命个体。他认为,这种重创建立起来的对物的情感,可以使人们更欣喜更深入地进入到陶瓷的世界。那是一个物我两忘,物人不分的世界,是一种自我的实现,升华个体的方式,并且充满对美学生活的无限追求。

在张金华看来,烧造也是一种艺术。在烧造的过程中,纯天然的釉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会带来意外之喜,有时会变得糟糕,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次,开窑前的兴奋混杂着期待、焦虑、担忧等情绪,在复杂的心情下迎来作品。张金华说,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制瓷的有趣之处。

当然,为了使窑变可控,张金华也会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反复不断的实验,摸索方法,找到温度、釉色等方面相匹配的工艺,使成品率逐步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会对陶瓷有了相应需求,制瓷也逐步得到社会的尊重。从事当代陶瓷设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愿意花功夫去研究、创作、设计陶瓷,这是件好事儿,表明陶瓷在向前发展。”张金华认可这种现状,“特别对年轻人来说,在享受创作的过程时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了,要知道原先从事陶瓷行业很难养活自己,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做着玩。”

但与此同时,令张金华担忧的是人们的焦虑浮躁、急功近利。在他看来,陶瓷是一种比较静态的东西,急于求成的态度会影响创作者对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陶瓷本身的文化含量、技术含量、精神状态的信息点都在丢失。

“陶瓷的制作越来越工业化,传统的工艺部分相对来说逐步在萎缩,这很令人遗憾。比如柴窑,因烧造成本太高、成功率太低、或者是环保问题,多种因素造成它被取代。用传统工艺本来要烧几天的东西,现在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就像炖肉,慢火和急火效果是不一样的。”张金华停顿了片刻,似乎陷入了深思。

古代陶瓷是先人创造的财富,是民族的瑰宝。张金华欣赏那些努力恢复古代元素、古代技艺的人,他认为今天的人们只是在盲目创新,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认识了多少东西?传承了多少东西?

在这样一个急于前进的时代,张金华的创作步调显得有些缓慢。但是正因为他这样的务实与较真,传统工艺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上一篇:复古趴,致敬摩登老南通 下一篇:施珏:当代陶艺文化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