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问题的两个问题

时间:2022-07-29 04:15:36

还是问题的两个问题

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年9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召开了北京地区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座谈会,会议由吕叔湘先生主持。座谈会上,语文界泰斗级人物熙、张志公等相继发言,他们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直陈语文教学问题。1978年10月,《中国语文》编辑部收集了几十篇讨论语文教学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诸如叶圣陶、张志公、黄光硕等大家、名家的,也有不少当时一线语文教师的,如北大附中章熊的《怎样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北京三十一中陶伯英的《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读写训练》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为《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教学问题》针对当时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通过摆事实、析原因、说对策等方法,对改进和加强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过去了,书中列举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30多年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30多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了1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还是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本文试列举两个,以期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问题一:教材编排欠科学

“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按以思想内容为中心组成单元的体系来编排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足的是,不大注意课文的体裁特点,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利于教学时精讲多练。从语文知识的角度看,这样编排,重复过多,浪费教学时间。”

“语文课本编成了政治课本。表面上看,好像是突出了政治,实际上大大削弱以至完全取消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本来可以通过语文课潜移默化地进行的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空洞的教条。结果是,学生既学不到必要的语文知识,得不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受不到语文课里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编教材是不注意体裁特点的。所以出现了抒情散文和诗歌、旧体诗和论文编在一个单元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体例是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根本原因。因为根据这个体例,只能是今天学一首诗歌,明天学一篇论文,后天又学一篇散文……这样分散孤立地学习,不易从体裁上掌握文章的特点和规律,也不易和作文教学相结合,当然也就不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不知道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看了上面三段话有何想法。笔者觉得,如果不是“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等词语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话,你会觉得,这些话就是针对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殊不知,这是30多年前语文教育家们和一线教师指出的当时语文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类似的文字在《语文教学问题》一书中还有很多。

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材料,它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在当前学生除了语文课堂之外,一般不可能再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语文的情况下,教材的作用就显得更大了。

教学大纲时代,全国基本上就是一套教材,那套教材沿袭文选型教材传统,并将选文以体裁区分组合成单元。如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散文单元、小说单元、诗歌单元、古诗词单元、文言文单元等。从初中到高中,选文一般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课程改革以后,语文教材呈现出“一个标准,多样教材”的局面。各套教材虽也都为文选型教材,但单元组合大多打破传统,标新立异,有的按能力点组成单元,但更多的是回归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按文章主题编排单元的格局上。如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沪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等。

如果说,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的话,也许主题型教材的弊端是最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训练被弱化。使用主题单元教材,师生往往更多地关注单元的主题思想,教师较多地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忽视了文本自身的语言表达,弱化了语言训练这个语文最核心的东西。

第二,表达范式形成难。主题型教材,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单元,使得每个主题单元糅杂了各种文体的课文,缺乏语言的整体风格。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以“号角,为你长鸣”统领单元,篇目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书序、碑记、小说、散文、诗歌错杂,古今中外交织。学生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学习这个单元,接触到的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文章,这对学生形成语言表达的范式很不利。

第三,文言文水平提高慢。文言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语文教材一直采用文言文单独组成单元的编排方式,以方便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主题型教材,文言文与现代文交织编排,学生今天学文言文,明天学现代文,后天学诗歌,很难形成文言文阅读语感,文言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有的主题型版本教材,虽有将文言文相对集中的趋势,但仍难达到理想效果。如苏教版高中教材,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主题统领,将《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5篇文章组成单元,这5篇文章,虽有3篇属文言文,但近代序文与古代议论散文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受到限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语文前辈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在《语文教学问题》一书中,朱乾坤和鲍志伸两位专家在《谈谈语文教材的编排问题》中指出:“语文教材的编排,最好以文章的体裁为线索,根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论说文为序,以便集中力量,系统教学,各个击破。”当时任教于南昌师范学校的邓节芳老师,在《以体裁为中心组成单元》一文中说:“用以体裁为中心组成单元的方法来编排教材,好处甚多。一是能够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便于知识归类,利于揭示知识规律;二是有利于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语文课的性质,是科学地组织和编排教材的前提。语文课确实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要利用课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但也必须看到,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阅读、写作等能力。所以,语文教材的编排,应以语文课的这种性质和主要任务为基本出发点。

问题二:作文教学太功利

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弄得不太清楚,那就是中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在《语文教学问题》一书中,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是为了这个目的吗?当然不是。当下的作文教学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时能得个高分。即便是语文界的名角,在作文教学的认识上,也落入了这样的俗套。记得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桂华教授在给上海市卢湾中学的学生讲作文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接下来的训练,把我们的作文提高两分左右,这是今天这节课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暴露无遗,问题就严重了。

为考试的作文和为生活的作文是什么样子呢?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断:

片断一: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要感谢海德格尔,这位精神的探索者,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片断二:据媒体报道,近十年来房价涨幅为20倍,当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被房价压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平衡在哪里?普通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0.5个平方的房子,而“表哥”的一块表就是好几万块,“表哥”说他还有好几十块这样的表。“表哥”还说他在北京还有好几套房。于是,我的眼珠子都快要掉下来。幸好,接下来又有了“房姐”,“房姐”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表哥”:你还太嫩了!据媒体报道,“房姐”在北京有几十套房,有四个户口本。户口本是真的,连身份证号码都有四个。这次,我的眼珠子才真的掉下来了,摸了半天才镶回去。据说,有关部门默不作声,无人承担责任,无人受此事牵连。突然,我平衡了。

如果用叶圣陶先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片断二“为生活而作文”,写生活现状,发愤激感叹,是为佳作。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写了这段话,却被视为“道德滑坡,思想不健康”,判为零分作文。而片断一呢?如果我们抛开华美的语言和整齐的句子,撩起它那“迷人”的面纱,从思想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但这却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断。为考试而作文的功利性,是当下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

功利性给作文教学带来的问题不少,最突出的就是作文教学的“无题”化。“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关系重大。题目出得不合适,学生没有话可说,可是又非说不可,那就只能说空话,说假话,这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去写八股文章。”这几句话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熙先生说的。可见作文命题的重要。不知从何时起,《读》《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与路》这类实实在在的作文命题已经不复存在。前些年高考考话题作文,于是,每次作文都是先给一段小材料,之后是“请以什么什么为话题作文”;最近材料作文流行开来,作文命题又都是给段材料,然后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作文”。而所提供的材料,大多都是玄而又玄或不着边际的东西,诸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上善若水任方圆”“手握一滴水”之类。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不接地气。这样的作文命题,学生要么说不出话,要么瞎说话、说瞎话。

功利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作文教学似有实无,教师无法教,学生也无法学。一方面,教师可教的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得不到认可。高考作文评分,一般设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规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的文章,大都会被认定为无创新的议论文;朴素、平实的生活记叙,会被评判为“没有波折起伏,语言平淡少味”的记叙文,它们都会被视为形式和内容缺乏新意、文采不足、四平八稳的“大路货”,只能得一个及格上下的分数。要知道,这些所谓的“大路货”,才是语文老师可教的,能教的。可教的、能教的作文得不到考试作文标准的认可,语文老师也就不敢教、不会教,也不愿教了,作文教学只能是“无为而治”。有人统计,目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语文老师不再进行系列化、序列化、规范化的作文教学,因为教与不教没有多少区别,教多教少没有区别,教得好教得差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教了还不如不教。

教师不教,学生就只能自学。学生常把前些年的高考佳作奉为圭臬,模其形,仿其言,这种模仿收获的大多是伤心。有段时间,题记流行,阅卷看到题记,分数就会攀高,当学生题记化后,结果是阅卷看到题记就是低分。又有段时间,中心句式的议论文备受推崇,高分作文颇多,学生便跟着学。等到学会了,使用了,阅卷评分细则又明确指出,这种模式一般不及格。还有段时间,所谓的文化散文得高分,学生就趋之若鹜,作文就是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结果呢,见到就是低分。评分标准的“与时俱进”,让师生无所适从。徒有其形的,应该受到惩罚,关键是,不知道有多少形神兼备的文章深受牵连,做了“冤死鬼”。学生还哪里敢学呢?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摒弃功利性,提倡“为生活作文”。遵照熙先生所说的,“从文体方面说,不要引导学生去写文艺性的东西。因为中学生毕业以后,不论参加工作,还是上大学,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从文风方面说,应该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反对八股调;文字上要提倡平实、朴素,反对‘转’文,反对堆砌词藻”。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以上所言,是一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阅读《语文教学问题》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提出的粗浅看法。不揣谫陋,求其友声。

――――――――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中学]

上一篇:惠普10亿美元锻造Helion云品牌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