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献给我们的孩子

时间:2022-07-29 02:09:32

摘 要: 教育专家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在具体表现上则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关爱学生是每个老师应尽的职责,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从而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了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老师如何爱学生,即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孩子的一切为中心。

关键词: 爱心 一视同仁 自尊心

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是?摇?摇?摇 ?摇?摇”的作文。我当时想了想,就写下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我的心中,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能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现在,当年的愿望实现了,我成为了一名教师。

参加工作五年了,因为对这份工作拥有着深深的感情,我对工作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热情,所以有了爱。在五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坚持用爱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尊重和爱学生是教育原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只有尊重热爱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有选择接受教育方式的权利,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了老师,老师的话才能声声入耳,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卓有成效。那么,就尊重学生而言,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要一视同仁

学校是教育场所,是培养人的神圣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正视每个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教师本身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有很高的期望,他们相当注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从教育一开始到正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都应对学生抱以民主和尊重的态度,对出身、性别、智力、相貌、个性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2006年,我就犯下了一个错误。学校要举行英文背诵比赛,我们班是年级英语成绩稍微差点的班级,当时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就得选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我便着手定参赛选手――班里的“背诵之星”。在一次英语课上,我煞有介事地宣读了关于比赛的通知,然后问:“我们班谁愿意在这次比赛中锻炼自己,为班级争光?”不出意外,大家由于本身英语学习基础不是太好,多少有点自卑心理,反应并不明显。于是我“顺其自然”地说:“那这样吧,老师来定几个人,希望他们积极准备。”两天之后,我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老师,×××新概念2上的文章都会背,为什么不让他参加比赛?”我当时就愣住了:他?那个不爱说话、不苟言笑的男生?我立即因自己肤浅及错误简单的做事风格感到羞愧。为什么那么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这个老师办得如此乏味?我会为自己的率性而为、为自己的愚蠢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许,一片刚萌发的叶子,就在我手中失去了向阳光展示生命力的机会。口口声声地亲近学生,天天念叨着人文关怀,体现在我身上的,不过是粗暴地泯灭一片“叶子”生长的热情。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也会在每一个有清风有阳光的日子问问自己的心:你,爱那些孩子吗,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一个孩子的热情,会改变一个世界;一个老师的决定,会熄灭孩子的热情。

事实上,在后来的比赛中,在全校22个班级的精英中,他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成绩,仅仅比第一名少了0.1分。我庆幸,我还来得及挽回。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走得更远。

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009年暑假有幸能听到全国英语特级教师朱善萍专家的报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我也曾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并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奠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尊心人皆有之,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随处可见。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被家长或老师说成是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被说成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被说成是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被指责怎么怎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长此以往,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本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每次测试之后我都要找那些考得不理想或者是有退步的学生谈话,坚持做到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始终坚持以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一个学生无论在课堂上或是与老师谈话时,最渴望听到的是表扬的话,最仇视讽刺挖苦的话。比如,一次一个学生英语考得不好,但是我发现他的语文和数学都考得不错,就会这么说:“你语文和数学能学好,英语也能学好,而且一定能学好,能学好数学的人都有一股灵气,如果把它运用到英语上来,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的话一定会增加他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也形象地说明了尊重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从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古今不尽的话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基础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尊重学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中。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才会在工作中勤奋进取,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开阔知识视野;才会勤于钻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从教规律。也唯有热爱,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作。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教师才会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才会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做人的好坏;也只有这样,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才不会单纯地把学生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才会塑造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才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是为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态度和行为。当代伦理学告诉我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对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觉地尊重、信任学生,才会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不会漠视学生的人格,损害或践踏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才会完成对学生健全、完美人格的塑造,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才会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虽含有对学生的尊重成分在内,但它已经不是对学生的一般尊重,而是一种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他们成长寄以良好期望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这种要求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高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不关心、不爱护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无数事实证明,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在学习、做事、为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爱蕴涵着对学生成才的渴望,蕴涵着对祖国兴旺发达的渴望,蕴涵着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向往,而这一切,都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赵宏义.当代教师职业道德[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巧用暗示调节学生心理 下一篇:真爱,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