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冷思考

时间:2022-07-29 02:01:14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冷思考

摘 要:合作交流学习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21-2

笔者一直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合作学习的意识有限。但是学习需要合作,合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低年级的课堂里,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教师时常使用合作学习。课堂气氛上来了,但是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1.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倡: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明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辨证关系。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学生同伴交流互助并共同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新课改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明确指出个别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解决某个问题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

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没有独立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之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就给了有思维惰性或学困生进步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效果,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宜独宜合,应从实际教学出发。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可互相替代,但是却相互补充,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3.处理好“需要”与“合作”的关系。我们探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做秀,而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环节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清楚“需要”与“合作”的关系,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为需要而合作。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老师教授的内容是一下《统计》。新课导入: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要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数字统计。接着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看录像,记一下一分钟里这个观测站走了多少种车分别有多少辆。学生兴致很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是得出的结果各种各样。然后学生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画面里公路上的车太多,车速又快。怎么办?分工合作。这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自己产生的合作需要。教师顺势安排合作小组,并进行分工,有的只查小汽车,有的查摩托车,有的查货车等。很快,一分钟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正确无误。孩子们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收获了快乐。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教师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设计上,提升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筛选出具有一定难度、探讨价值、开放性的合作学习的问题。问题空间大,合作的空间相对就大,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是最具探讨价值的。

2.从教学时间上,提高合作学习的合理性。对课堂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特别是合作学习的用时要合理把握,时间不足和过度耗时都是不可取的。这需要根据教师执教的不同内容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就是:合作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需要掌握的问题。以此为原则可以较好地把握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学习的第21页)

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尽量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点拨,排除障碍。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上一篇:学情调查——适性教学诊断的开始 下一篇:精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