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07-29 11:32:58

关于劳动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制度的思考

[摘要] 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延伸至劳动合同终止,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争议。对此,笔者在通过对立法意图进行追根溯源并对经济补偿金性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劳动合同终止情况下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我国并不具有适用的法理基础且脱离当前国情,很可能演变成国家强制用人单位承担的给予全体劳动者的一种福利性分配,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合理的经济负担,甚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出逃,间接地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反而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

[关键词] 解雇保护 合同终止 短期合同 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资关系的不断演变,国家日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将经济补偿金的范围延伸至“劳动合同终止”,这一法条跟以往的规定相比其所保护的范围更广、标准更高,许多学术界人士都为之欢呼雀跃;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定在我国并不具有适用的法理基础且脱离当前国情。

一、劳动合同终止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我国不具有适用的法理基础

目前,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关于劳动合同终止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有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跟该国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辅”的劳动合同制度密切联系的。例如法国,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的条件规定非常严格,适用范围很窄,合同期限也被限定在一个很短的期限内,通常只有在一些临时性、季节性、应急性的工作岗位才允许签订定期劳动合同,对于这种合同终止时由雇主支付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因为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这种短期合同,客观上牺牲了其职业的稳定性,很快又要再一次面临失业。对用人单位来说,与其签订短期固定期限合同的劳动者人数很少,期限较短,补偿金额不高,用人单位并未因此承担过重的负担,而且这种灵活的用工形式实际上降低了他的用工成本,因此该制度在法国能够顺利运行。

然而,在我国,该项制度的设计刚好与国际惯例相反,一开始就将固定期限合同作为主导,将无固定期限合同作为辅助。当然这种制度设计与我国国情有密切的联系,劳动法制定时我国经济模式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立法者试图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大锅饭”局面,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响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号召,法律制定的政策性太强,最重要的是法律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对无固定期限合同有所偏见,重视程度不够,未意识到这两种合同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理念,尤其是无固定期限合同所体现的社会法理念和对劳动者权益的真正保护,而是将其视作计划经济时期的铁饭碗,制度设计与法理精神出现很大的偏离。

在劳动合同解除方面,立法者基于社会法理念,追求实质公平,遵循严格的解雇保护原则,对用人单位的解雇权加以严格的限制,当然这是合理的。但是,对劳动合同形式的限制却很少,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可依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那么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乐于选择与劳动者签订短期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到期自动终止,不必担心立法对用人单位解雇权的严格限制,以此来降低用工成本;而劳动者鉴于所处的弱势地位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劳动合同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人单位制订的格式合同,从而导致短期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我国目前的常态。

所以说我国目前劳动方面面临的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各项相关的劳动法律制度都需要完善。由于两种劳动合同形式体现两种不同的理念,对于各项相关制度的设计都应当有所区分,以符合制度设计的理念,从而促使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广泛订立,毕竟制度的设计合理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不考虑经济补偿金本身的性质,仅仅是出于对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的处理而扩大其适用范围,是不合法理的。

二、劳动合同终止支付经济补偿金不符合我国国情

有学者认为,在劳动合同正常终止的情况下规定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就是出于对我国当前劳动关系所面临的困境的考虑,防止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合同来规避解除长期劳动合同所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从侧面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的问题,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笔者认为这种作用实际上很难实现。

虽然劳动者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国家的倾斜性保护,但制度的设计必须合情合理,尤其是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科学分析立法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劳动法的制度设计应当倾斜保护弱势群体――劳动者的权益,但是这种保护必须适度,应与国情相适应。

目前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很低,固定期限的短期合同成为我国劳动合同的常态,基数很大,并且支付标准又设置过高,这种形势下要求用人单位在合同终止时支付经济补偿金,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不合理的沉重经济负担。

对于劳动合同的正常终止,用人单位本无过错,且劳动者可能面临的失业风险是可以预见的,对此用人单位是不应当承担补偿义务的,否则经济补偿金就会演变成国家强制用人单位承担的给予全体劳动者的一种福利性分配,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合理的经济负担,甚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出逃、失业的增加,反而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

所以说,这项规定在我国运行的难度是很大的,是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

三、对于合同终止情形下劳动者权益的救济

对于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者的救济,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应发挥作用,而不应当将负担全部集中于用人单位身上,我们不应当用对立的态度对待资本。社会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人权,重视社会保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意,社会保障体现了对公民生存权的保护,是国家和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们给予的物质帮助,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因此在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处于失业风险、生存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由社会保障制度出面给予其一定的帮助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上一篇:商事主体充权学理解读 下一篇:《反垄断法》适用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