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与核磁共振在脑瘫患儿诊治中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7-29 11:13:29

脑电图与核磁共振在脑瘫患儿诊治中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与核磁共振在脑瘫患儿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接受运动疗法、高压氧、药物营养脑细胞等综合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60例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为76.7%,其中痉挛型异常率为86%,徐动型异常率为22%,痉挛型异常率明显高于徐动型异常率(P

关键词:脑性瘫痪;脑电图;核磁共振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和生括能力影响极大。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积极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由于脑瘫的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确诊时间较为困难,临床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脑电图EEG及头颅核磁MRI可以为脑瘫患儿提供客观的形态学诊断依据,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本文分析60脑瘫患儿脑电图及MRI资料,探讨二者对儿童脑瘫的诊治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组研究对象系2010年4月~10月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脑瘫患儿60例,年龄1~3岁。脑瘫诊断符合2006年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标准。所有患儿综合治疗前均进行脑电图及头颅核磁检查。其中42例行综合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高压氧、药物营养脑细胞)症状改善后复查脑电图及头颅核磁。观察脑电图是否出现相关波形改变及所占比例,头颅核磁是否存在皮质-皮质下梗死、脑白质髓鞘形成延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先天发育畸形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分析脑瘫患儿脑电及头颅核磁的改变有何相关性。其中早产儿34例,有窒息史16例,黄疸 10例。男36例,女24例。

1.2方法全组病例治疗前作EEG描记。描记方法:按国际10/20安置头皮电极,应用16导脑电图仪,采用双单极导联描记。常规自然睡眠,少数患儿用10 %水合氯醛(1ml/kg)口服或灌肠催眠,描记时间不少于18min。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Signa echo speed 1.5 T核磁,行头颅轴位T1W、T 2w及冠状位、矢状位T1W或T2w扫描,扫描参数:T1W 为TR2245ms、TE22ms/EF;T2W 为TR4320ms、TE为105/EF,层厚5mm,层距5mm,矩阵256×256。

60例脑瘫患儿入院时均行脑电图及头颅MRI检查,因实验周期有限,对其中的42例患儿行3个月的综合干预治疗,方法为接受运动疗法、高压氧、药物营养脑细胞治疗,治疗后再次行脑电图及头颅MRI检查,对比前后结果。

1.3统计学方法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表4。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众多,Vojta列举了40多项高危因素[1]。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均认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及新生儿高胆红索血症仍是小儿脑瘫的三大主要原因[2]。从脑损害的病理部位来讲,脑组织缺氧易侵犯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节;早产儿脑损害常因脑出血所致,多在脑室周围,椎体束也可有不同程度影响;核黄疽主要损害基底节及小脑 。MRI检查经轴位、矢状面和冠状面的扫描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皮层下白质软化患儿发生上下肢受累程度相同的痉挛性四肢瘫,脑室旁白质软化患儿发生上肢较下肢重的痉挛性四肢瘫,室周白质软化患儿发生痉挛性双瘫,下肢较上肢重,且比上肢表现典型。这些部位损伤发生痉挛性瘫同皮质脊髓束相关结构受损有关。基底节起到协调运动功能的作用,所以并有基底节受损的患儿,伴发锥体外系症状。本研究显示,头部MRI扫描结果显示,未成熟性白质损伤(包括脑室旁白质软化)是最常见的表现(43.3%),其次为基底节损伤(15%)、皮层或皮层下损伤(11.7%)、畸形(3.3%)、局灶性梗死(10%)。MRI表现正常的患儿仅占 5%。主要的脑损期MRI表现以脑室旁白质软化最多,未成熟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生发病机制主要与早产儿血管发育缺陷、发育阶段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多种损伤因素高度敏感及早产儿体内缺乏保护机制有关,特别是有围产期窒息、缺血、缺氧、肺透明膜病等存在时,更易发生。MRI不仅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显示清楚,对脑部先天发育畸形及宫内感染的特异性征象也十分准确,这对患儿家长选择治疗与否起决定作用。以往对脑瘫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及临床表现。对颅脑有无器质性病变及其性质、大小、形态等不能了解,由于MRI多方位、多参数、软组织分辨度高、无辐射等特点。宜于复查对照,MRI不仅对未成熟儿致脑瘫敏感性高,特异性也强,对指导诊疗、判断预后起到重要作用。MRI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MRI新技术的应用,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波谱分析等,将会给脑瘫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脑电图为无创伤性了解脑部损害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本文资料示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76.7%,与文献报道脑瘫脑电图异常率40%~90%一致 [3]。提示脑瘫患儿常规脑电图检查必不可少。而且也有资料显示,脑瘫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所以,本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是否与年 龄偏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脑瘫的型别中,手足徐动型的EEG异常率最低(22%),这可能与脑损伤的部位不同有关,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损伤部位在基底节,其他型别脑瘫的损伤部位多涉及大脑皮层,EEG主要反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状况,故有此差异。因此,脑瘫的EEG异常率与大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4],而EEG的具体表现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接受治疗的42例患儿治疗前后脑电图差异性较显著,但头颅核磁的改变不显著,不除外与实验周期较短影像学尚未产生明显改变有关,今后可延长实验周期,增大样本例数,尝试远期实验,以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效果能否从头颅MRI等影像学资料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卢庆春,主编.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5-33.

[2]周水珍,杨红,汪令,等.脑性瘫痪致病因素及诊断探讨[J].2000年上海市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0:158.

[3]郝青英,罗红英.郭新志.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动态脑电图监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康复,2005,20(2):101.

[4]王如明,张玉琴,宋莉莉.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头颅CT和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2):14-15.

上一篇: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