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29 09:58:06

固本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固本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140例CV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予固本止咳颗粒口服,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加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2组实施相同的护理干预。疗程8周,停药后随访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停药后8周时的咳嗽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完成67例,对照组完成66例。2组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EOS及IgE均显著降低(P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固本止咳颗粒;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5

中图分类号:R259.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9-03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以慢性咳

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症状持续8周以上,咳嗽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而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相当部分可发展成典型哮喘,故

应早期诊疗,改善预后。现代医学目前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且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笔者运用扶正固本、祛风宣肺的中药固本止咳颗粒治疗CVA,观察患者咳嗽症状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探讨其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1]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2]

:①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等有关;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速日间变异率>20%,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常规抗感冒、抗感染治疗无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辨证为风邪犯肺,兼见本虚型的CVA。主症:刺激性干咳,咳嗽较剧烈,夜间或凌晨明显;次症:咽痒或喷嚏,气短或乏力,食少或便溏,腰酸或畏寒;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浮,或紧,或弦,或细。具备主症及次症中2项,同时参考舌象、脉象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1个月内未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④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合并导致咳嗽的其他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对固本止咳颗粒组成成分、对照药过敏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脱落标准

经筛选合格并知情同意进入随机化研究的患者,因故未完成本研究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作为脱落病例。

1.6 一般资料

140例研究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2月本院门诊患者。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中的“工具数据分析随机数发生器”,产生与患者就诊次序相对应的140个随机数字,将随机数字由小到大排列得到秩次,规定秩次1~70为治疗组,秩次71~140为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完成67例(脱落3例,均为用药疗程不足),男28例,女39例;年龄18~64岁,平均(37.4±11.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平均(12.6±3.8)月。对照组完成66例(脱落4例,均为用药疗程不足),男25例,女41例;年龄18~65岁,平均(38.1±10.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平均(13.2±3.6)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固本止咳颗粒(为江苏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颗粒剂:黄芪30 g,白术10 g,熟地黄10 g,补骨脂10 g,炙麻黄6 g,苦杏仁10 g,枇杷叶6 g,防风6 g,蝉蜕6 g,地龙10 g,诃子10 g,甘草6 g)口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开水冲服;对照组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规格0.1 mg×200吸/瓶,阿斯利康公司生产,批号KD988)加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规格100 ?g×200揿/瓶,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批号KR0282)吸入治疗,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早晚各0.2 mg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早中晚各200 ?g吸入。2组均实施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护理。疗程8周,停药后随访8周。治疗及随访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治疗咳嗽的中西药物。

2.2 观察指标

①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后8周时的咳嗽症状积分;包括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从轻到重分为6个等级,分别对应0~5分[4],见表1。②治疗前后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gE含量。③咳嗽症状起效时间及复况。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诊疗方案[4]制定,以主症为疗效判定指标。临床治愈:咳嗽症状完全缓解,主症分值为零;显效:主症分值同时下降2个等级;有效:主症分值同时下降1个等级或满足1个主症分值下降2个等级;无效:咳嗽症状减轻不明显或加重。

2.4 复发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后8周内咳嗽症状再次出现或好转患者主症任一分值上升1个等级确定为复发。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3 结果

3.1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3.2 2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见表3)

3.3 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E比较(见表4)

3.4 2组咳嗽症状起效时间及复况比较

治疗组61例有效病例咳嗽起效时间为(5.76±3.12)d,对照组55例有效病例咳嗽起效时间为(8.62±3.23)d,治疗组较对照组起效快(P

3.5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出现1例恶心,2例轻微胃胀;对照组出现3例咽喉不适,1例恶心。2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CVA属“咳嗽”范畴,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主因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而成[5],治宜祛风宣肺、解痉止咳;缓解期以本虚(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但有轻重主次之不同,治宜补肺健脾益肾。我们研究认为,本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疾病迁延和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因而在治标的同时更重视兼顾培本,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扶正固本、祛风宣肺功效的固本止咳颗粒,并获得了较好效果。方中黄芪、白术、熟地黄、补骨脂补肺健脾、益肾固本;炙麻黄、苦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开闭祛邪;防风、蝉蜕、地龙祛风缓急、解痉止咳;甘草健脾化痰、润肺止咳,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扶正固本、祛风宣肺、解痉止咳之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咳嗽积分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CVA的发生机制与典型哮喘相似[6],即气道变应性炎症和炎症介质是CVA发作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特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其中EOS是引起气道炎症、支气管高反应性的关键细胞。另外,在变应性疾病中,血清IgE的水平常增高,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其亦起着重要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E及外周血EOS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说明IgE和EOS参与CVA的发病过程,也表明固本止咳颗粒和吸入型激素同样具有良好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这可能是固本止咳颗粒治疗CVA的机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支气管哮喘需长期规范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而CVA治疗仅要求时间不少于6~8周[1]。本研究对照组复发率较高,是否与疗程偏短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S].2010:78-80.

[5] 罗社文,李友林,晁恩祥,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3):11-14.

[6] 黄少丹,钟南山.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支气管炎症及变态反应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83-286.

[7] Tsai WJ, Lin JY, Yang YH, et a1. Serum immunoglobulin 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ogammaglobulinemia experience from a tertiary hospital in Taiwan[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9, 42(3):271-275.

[8] Wakamori T, Katoh N, Hirano S, et a1. Atopic dermatitis, dry skin and serum IgE in children in a community in Japan[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9,149(2):103-110.

(收稿日期:2013-06-09,编辑:陈静)

上一篇:探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