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油墩子

时间:2022-07-29 09:15:25

去年暮秋,我去沪郊某古镇游玩。返程中,途经老街,忽闻得一阵熟悉而又陌生的香气,于是寻香找去,在一书报亭边,竟意外地发现有个卖油墩子的摊子。一时间我像见到久别的老友,大喜过望,当下买了两个解馋。虽说味道不及印象中的好,面皮不够香、不够脆,中间的面粉也未凝结,但并不妨碍我的快乐,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瞬间穿越到了过去。

说起油墩子,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应该是很有亲切感的,油墩子绝对是老上海回忆里最离不开的味道之一。

曾经的上海街头,一到凉秋寒冬的下午三四点钟,就会准时冒出卖油墩子的小摊。摊主多是清清爽爽、和和气气的本地老阿姨,全部家生(指器物),唯一辆小车,一个自制的铁皮煤炉,一口油锅,一桶食油,一盆礤好的萝卜丝,一盆和好的面糊,一柄缚了筷子的调羹及几个椭圆形、长柄带弯钩的勺子而已。

油墩子摊的人气一直很旺,总是围着一群人在那翘首以待,有放学的学生、散步的老人、下班的男人、买菜的女人……对于排队买吃食,我一向比较头大,唯有这油墩子是个例外。因为整个制作流程非常赏心悦目,而在锅边踮足期待的时刻,眼瞅着希望渐渐得以落实,也就不那么烦心了。

看摊主做油墩子,总是不紧不慢地先用调羹舀一点调稀的面糊,倒入勺子里铺底,抓上一把掺着葱花的萝卜丝,再覆一小层面糊盖顶,将馅心罩住,随后浸入热油,勺子末端的弯钩正好搭在锅沿上,不致滑入锅中。接着,便腾出手来做第二个。不一会,锅边已挂了五六个长柄勺。油刺啦啦地响起,香味早早地四散开来,满街飘荡,几乎隔着两条马路都能闻香而至。卖油墩子的从不吆喝,这气味便是最好的广告。

氽上一段时间以后,“奇迹”发生了——原先白色的油墩子在喧腾的油花间渐渐转黄,自行脱模而出,浮在滚油中上下翻腾。与所有油炸食品一样,油墩子要炸透了才好吃,因此还需让它在锅中再氽上一会儿,待到完全炸透,摊主随手夹起,放在油锅上端的铁丝网上稍作停留,让油滤去一些,用纸包了,香喷喷的油墩子就递到顾客手中了。

刚出锅的油墩子,外壳金灿灿的,略有不规则的凸起,滚烫得很。一边不停换手拿着,一边又迫不及待地咬开焦香脆薄的面皮,可以听到嘴里的脆响,随之一股热气喷涌而出,在晚秋的暮光中腾起一大团白雾。

再吃上一口,就可以咬到脆脆的萝卜丝,萝卜丝的清香混杂着炸过的面香及葱香,迅速通过味蕾散布到了全身。尤其是在西风渐起的时节,热乎乎地吃进嘴里,浑身都暖洋洋的。吃完之后,还会嗳出一个嗝,顿时通体舒畅,感觉正是好极了!

油氽的东西总是有点油腻的,萝卜丝恰到好处地缓解了这种油腻,带着点氽透的面粉,既富层次感,又有厚实感。油墩子,油墩子,“墩子”二字本就有着厚而粗大之意,形象又准确。而这种厚实感,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旧时上海人下午点心的最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大厦不断兴起的同时,曾经的里弄小巷却渐渐消失了,随之而去的,是昔日的小摊,和曾经的小吃,这其中就包括油墩子,如今已经很少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它的影子。当年的油墩子,当年的街边摊,当年摊主憨厚的笑容,也成了许多人久远的回忆……

上一篇:照片 10期 下一篇:客家雪薯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