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及开发构想

时间:2022-07-29 09:09:50

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及开发构想

摘 要:通过对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及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历史的回顾,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东海县;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构想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29-01

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有耕地4万多hm2,以种植旱粮和花生、黄豆为主,人均耕地不到0.01hm2。多年以来,缺乏灌溉水源,10a8旱,2011年更是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每逢干旱年份,禾苗枯萎,林果落叶,粮油作物严重减产,成为全县较为贫困的地区。因此,解决西部丘陵山区的缺水源问题,已经成为西部人民脱贫致富的当务之急。

1 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

造成东海县西部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土层浅,土壤的保水性能差和水资源缺口较大。本县西部地区岗岭面积较大,地面高程在+25m~+125m(以废黄河口为基准面)之间,地块多分布在3°~8°的坡面上,土壤也多是砂砾质土,冲刷现象较为严重,每年约有0.3cm深的表土流失。加之分布在丘陵岗坡的砂砾质土壤占总面积的3/4以上,这部分耕地的有效土层只有30~50cm,土体障碍物多,耕层多在12~15cm,2.7万多hm2耕地的土体中,30cm以下有铁锰结核层、紫泥层、石硼层等,农作物的根系难以进入这些层次,造成土壤的保水性能差,常常形成包浆滞水,土壤易旱易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海县对西部山区的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并进行了包浆土低产田的深翻改造,使此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水源紧缺是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西部山区的用水以外来水和蓄水为主,外来水主要来自沭水和淮水。由于沭河水量有限,又被上游地区层层拦截。龙门翻水站已经翻不到水,即使过去有水提翻时,也只能够翻取1m3/s的水量,仅够供给山左口乡、桃林镇、双店镇的少部分地块灌溉。而淮水由房山、芝麻、石良河、磨山、羽山5级翻取,若按照省水利厅的6项成本计算收费,常年用水每667m2至少100元以上,农民不堪负担。况且东海县又处于淮水的尾端,用水保证率低,干旱年份往往调水困难或是无水可调。西部山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909mm,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75%的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其余各月的降雨只占总量的25%,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降雨量和时间很少。西部丘陵地区境内有中、小型水库几十座,由于降雨量少,而抽水补库又不足,水库的蓄水功能整体偏低。枯水年份基本蓄不到水,遇大旱年份,大小水库干涸见底,就连抗旱保苗的水源也无法解决。如2011年的大旱,西部山区外水断绝,蓄水基本用完。3~6月份基本无雨,8个乡镇的夏收农作物,因缺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山左口乡和桃林镇的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状况极不稳定。

2 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历史回顾

为了解决干旱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1976-1982年,国家投资近500万元,农民投工200多万个,用于开发西部的水资源。在水资源的开发中,主要以开发地下水源为主,共打出了平均深25m的井1 000余眼,其中一部分井已配齐了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和输电线路,并建有泵房,全区有6片井灌区,直接灌溉面积超过了0.3万多hm2,这些机井和大口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山左口乡芝麻村1978年打了8眼10m深的大口井,种了50 hm2水稻。然而,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逐渐被冷落,之后便很少开采利用。有的地方不仅没有继续打井,而且连过去打的井也被废弃,甚至出现了人为的填井现象。全县仅剩机井、大口井400余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冲击了原来的农村集体服务体系,很多农业机械遭到肢解和闲置,加之那几年没有大的旱灾,粮食丰收,农民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思想,缺乏对水资源长远规划利用的理念。(2)打井经费及管理费用的断绝。1982年以后,国家财政停止了打新井、旧井更新维修及井管人员待遇的经费投入。在很长的时间内,打井机构只注重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效益,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变为经济实体,造成了打井机构步履维艰、濒临解体的边缘。(3)部分地方靠调外水,而不用井水。以前发展井灌,后来又发展河灌,农户依靠河水进行灌溉。加之,井眼的逐渐减少,井灌很多被放弃。(4)产生了喝“大锅水”的思想。利用河灌,实行的是按667m2收取水费,未实行计量收费的用水制度,(下转148页)(上接129页)助长了喝“大锅水”思想,井管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地下水的利用被忽视。(5)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方式单一。多年来,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农民仅种植小麦、山芋、花生、玉米等旱作物,除非大旱年份,农民不愿更多地增加投入进行地下水的开发。

3 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的构想

2005年以后,西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水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重新被重视。李埝、山左口、双店等乡镇在抗旱期间,一方面将旧井修复掏淤,一方面又打小口井和大口井,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如山左口乡从2005年春到2006年的抗旱期间,共打小口井300多眼,用井水灌溉,效果良好。经验再次证明,打大、小口密井,充分挖掘地下水源是解决东海县西部山区用水的必由之路。西部山区没有深川,地下水水位较高,浅层地下水丰富,汛期埋深只有1.0~1.4m。据资料统计,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为2.29m,年天然资源量约为1.5~1.7亿m3。钻井涌水量一般在20~30m3/h,且开采浅层地下水的难度不大。山左口乡提出了要把农田水利建设力量的60%用于打井,其他乡镇也制定了打井规划。

对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总的构想是:以山左口乡团林村为中心,东、西、南、北1.3万多hm2旱地,包括李埝、山左口、桃林,双店、洪庄全部和石湖、曲阳、横沟、青湖的部分地区,以打小口密井为主,配合打大口井。做到大、小结合,深、浅结合,蓄、引、提、调齐上。使天上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得到充分合理的调控和利用,力争把西部的旱地全部变成水浇地,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为实现上述构想,需要聚集各方面的力量,狠抓措施落实。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科学规划,务求实效。县水务部门要组织打井队伍,做好勘测,帮助乡村搞好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菜园后旱田、急用先打、大小结合、以小为主的原则,打一口井,灌溉一块耕地,见一片效益。其中,要把打小口井作为重点。因为打小口井投资小,占地少,见效快。打一眼大口井需要250m3的石料,各种投资近8万元;而打一眼小口井,只需近万元,占地1m2。由于西部丘陵多陵地,打小口井更能适应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从而做到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效益;西部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小口井和大口井的泉水相当,因此,打小口井比打大口井合算。(2)强化意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广泛宣传群众,增强广大干群的水利意识。使人们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源,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规模,农业只能在低水平的温饱线上徘徊。打井取水是西部岗岭地区实现灌溉农业的必由之路。(3)制定政策,增加经费投入。要把打井列入今后几年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争取黄淮海开发资金及国家财政配套资金的支持。制定有关的鼓励政策,增加经费投入。对原有的大口井、机井可以采用承包给农户的做法,以改善管理。(4)改进灌溉技术与方法。在打井取水的同时,逐步配套田间的防渗渠道,发展暗渠、暗管。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新的灌溉技术。如山左口乡的南、北古寨两个村采用井水进行喷灌,每年栽植水稻近66.67hm2。(5)节约用水,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大力推行打井取水的同时,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采取先定点进行示范,总结经验后再全面推广的措施。(6)建管并重。利用现有的工程进行蓄、引、提、调,解决水源问题,要管好现有的水利工程,巩固和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对原有的大口井、机井,能用的要管好用好,经修复后能够使用的,应尽量修复使用。要利用抗旱时机进行淘井,同时抓好调水和蓄水;要利用龙良河跨9个乡镇的优势,进行高截水;完善我县的长藤结瓜、河库综合控制的工程灌溉体系,尽量拦截汛期的地面径流,在保证不受洪涝的前提下,减少下泄水量。充分利用现有独立的小水库群和塘坝增加蓄水,形成以井灌为主,多途径浇灌的农田水利体系。这样既可以增加地表的入渗水量,补充地下水资源,又能防止大量开采地下水后降水漏斗的形成。

东海县是全国1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西部丘陵山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通过对水资源开发的综合分析,提出具体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西部丘陵山区的水源问题,以促进农业的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含笑属植物繁殖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下一篇:全球资源供求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