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天赋论观点

时间:2022-07-29 08:49:02

摘 要:从十七世纪以来,笛卡尔的天赋论观点不断遭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批判,但语言习得的便捷与必然性之间的矛盾无法从天赋论以外的角度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所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却与此相通。

关键词:笛卡尔天赋论;唯物主义哲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天赋观念就是天生具有获得观念的能力(D. M.克拉克,1982), M. D.威尔逊夫人(M. D. Wilso1n) 侧重研究了这种天赋能力的潜在与现实的问题。梯利(Thilly)也曾明确地指出:“天赋的知识,有时指头脑所感受的观念或真理,指灵魂于自身中发现的真理;有时指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固有的能力或机能。”笛卡尔本人在谈到天赋时说:“我既然有能力来仔细想一件事物,一种理想,或一种思想,则我这种能力一定似乎是由我自己的本性中来的。”所以,一个人认识的能力、禀赋、倾向都是天赋的,而且由这些能力产生的思想也是天赋的。

但在十七世纪,笛卡尔的天赋论就遭到霍布斯、伽桑狄和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尖锐批判。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把这一批判进行得最彻底。他针锋相对地提出“白板”说,提出经验和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一论点来同天赋观念说相对立。当然,洛克并不否认存在着表现为某种素质或爱好的先天禀赋,但他断然排除了概念先天存在的可能性(梯利,1978)。

黑格尔提出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来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他认为,意识和外部现实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为他认为外部现实的基础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但是他的这种绝对精神不具有“自身之外”的任何前提,并不为外部任何东西所决定,亦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在这方面,黑格尔的观点非常接近笛卡尔(梯利,1978)。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关于存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公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意识是现实的反映,不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改造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人的心理世界)的物质活动。这就既克服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一元论,又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从而使科学走出了必须以意识、语言和思维的原始性和先天性为先决条件的误区。

在《笛卡尔语言学》一书的引言中,乔姆斯基曾提到:在最近两个世纪中,欧洲人民的理性活动依据的是十七世纪天才的思想。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对笛卡尔哲学和一些现代语言学流派之间的相似的地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会是有益的。所以,对生成语法和笛卡尔的哲学观进行比较,将有利于对乔姆斯基的整个语言理论和哲学思想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乔姆斯基是通过《波尔・罗瓦雅尔语法》(以下简称《语法》)同笛卡尔的哲学产生联系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生成语法和《语法》的关系以及《语法》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

乔姆斯基在提出他的理论时,即大概在《句法结构》,可能并未读过《语法》和其他笛卡尔语言学家的著作,只是后来才发现他的理论和《语法》的基本思想相通。乔姆斯基在《笛卡尔语言学》中提出他的语言学不是单纯描写行动,而是设计语言结构的普遍原则,这一普遍原则可用来解释各种具体语言的特殊现象。对此,克雷茨曼指出在《语法》中的确存在语言结构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但这一思想并非发源于十七世纪的《语法》,而是早在中世纪就产生了;乔姆斯基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机制,它不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因为学习语言的人往往能说出许多他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克雷茨曼指出,《语法》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一原理。

在关于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上,乔姆斯基认为其关系的描述也导源于《语法》。他在许多著作中曾用转换方法分析过的一个句子The invisible power has created the visible earth.(看不见的力量创造了看得见的地球)《语法》认为这个句子是从God which is invisible has created the earth which is visible.推导出来的,而这个句子又可以从Power has created the earth.(力量创造了地球),Power is invisible. (力量是看不见的)和The earth is visible. (地球是看得见的)推出来。

但是,《语法》的作者并不是最早的“转换语法学家”,因此尽管乔姆斯基竭力想证明生成语法理论与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理语言学的关系,但是,我们很难看出生成语法理论,《语法》,笛卡尔哲学这三者之间有一条直线相联系着。

只要仔细考察一下语言,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属性无法只以经验为基础来解释,乔姆斯基把这种经验无法解释的东西归于语言知识的天赋性,把天赋看成人的生物禀赋,但他未曾直接提出天赋假说。乔氏不愿别人将所谓的天赋说是他提出强加于其头上。他指出,因为不存在普遍性天赋假说,所以没有捍卫天赋假说的必要。虽然有一些关于天赋内容的具体假设,也仅仅是关于语言官能或心智资源的具体假设(Chomsky,1971;1991;2000)。然而,乔姆斯基的申辩并未组织生成语法学派的某些学者提倡天赋假说。Radford(1997;1997)把天赋假说诠释成语言习得进程由天赋的语言官能决定,认为语言习得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与人类其他学习类型不同,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完全不同于学习下棋或学骑自行车的心理过程,是潜意识行为,无需刻意指导。语言习与一般智力毫无二至,他们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轻松程度也无差异。Crain(1999)持相同看法,认为天赋知识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遗传蓝图(genetic blueprint)。

Pinker(1994)虽然不赞成乔姆斯基怀疑达尔文自然选择对语言进化的影响,但在语言知识是否为天赋的问题上坚决站在乔氏一边。他说,遗言不是文化的产物,不是学会表达时间或政府管理方式之类的知识,而是一种使用起来丝毫不知其内在逻辑的本能,是心理官能、心智官能、神经系统和运算模式。遗言的复杂属性不是父母或教师能教会的内容,而是生物禀赋。因此语言是生物本能的产物。天赋知识的有无和存在方式受到许多学者的论证,多以儿童语言习得为例。

潜意识懂得复杂关系的例子多不盛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人们对此毫无意识却能熟练使用,无需刻意尝试却知其对错。其次,儿童接触的输入并非完美无缺。成人的语言运用会由于心急、紧张、心不在焉等因素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完整句或停顿犹豫等。如果儿童没有天赋知识,那么他学习语言就会和学习别的知识一样,接触什么便习得什么,听到错句便习得错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性质大变的输入(如不完整句)没有误导儿童出现发展性差错时,纠正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无法有意识地分辨对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错会自动消失。而且,人们能判断自己从未听到过的语句是否合语法。这种知识不可能靠类比、联想、推理等一般认知方式获得,因为人们平常根本不会说、也不会听到这样的句子,可是要他们对之进行合语法性的判断时,他们的判断非常准确。即使是在学校受过良好语文教育的人(语言学专业人员除外)也不会有关于量词辖域的有意识知识。但他们能轻易地看出Every man loves a woman .(a.每个男人都爱某女人。)(b.每个男人都爱着一个女人。)和A man loves every woman.(a.有一个男人,他爱每一个女人。)的区别。这种知识不可能从社会文化中推理出来。

迄今为止,众多语言学家穷尽毕生心血也没能弄清语言系统的基本属性,但语言习得的便捷与必然性之间的矛盾无法从天赋论以外的角度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所以,生成语法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普遍语法原则是建立在天赋论基础上的科学探索,但语言属性这一语言学的基本问题还需广大研究学者们的反复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D.M.克拉克.笛卡尔的科学哲学[M].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1982

[3]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4]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5]姚鹏.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涵义[J].哲学研究, 1985, (6)

作者简介:

罗瑞丰(1982- ),男,汉族,四川遂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及西方语言哲学。

上一篇: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浅析 下一篇:浅谈中职英语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