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外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29 03:31:58

当前中国外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影响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出口产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出口下滑会否造成多年的贸易顺差出现逆转?通过对2008年与2009年对外贸易相关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顺差状态,运用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与国际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对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剖析,指出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产生的内部与外部原因、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调整方向。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产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东南沿海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资源型工业的格局。这种分工格局注定了中国的出口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常理,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中国多年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的消失,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由顺差转化为逆差,相反,对外贸易仍然保持顺差状态,是何原因导致这一切的产生,本文首先对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外贸易的状况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

首先,从进出口总值来看,2008年2月到8月,对外贸易基本呈平稳增长的趋势,但从2009年9月开始,进出口贸易总值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凸现出来,贸易总值开始一路下泻,到了2009年2月,进出口贸易总值下滑到1249.5亿美元,创造了近年来的月度新低,2009年3月起,进出口贸易总值开始出现反弹。

其次,从出口来看,2008年7月我国出口总值是1366.8亿美元,创造了当年最大月度出口额,而到了2008年8月以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凸现出来,8月出口总值小幅下降为1348.7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了21.1%,但环比增长速度却下降了1.32%, 9月出口有了小幅的反弹,出口总值小幅上升为1364.4亿美元;进入10月份后,出口开始一度下降到1283.3亿美元,环比下降了5.94%;进入11月份后,出口下降到1149.9亿美元,同比也开始出现了下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环比下降了10.40%,之后出口一度下滑,直至2009年6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进入2009年3月后,除了2009年的出口环比略有下降之外,其余月份的出口尽管与上年同比是下降的,但是环比速度却是上升的,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口恶化的态势得到抑制。

第三,从进口总值来看,2008年1-9月,进口基本上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是从10月份开始,进口金额下降到930.9亿美元,环比下降了13.1个百分点,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到2009年6月,进口总值均出现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2009年1月,进口总值下降到513.4亿美元,进口下降幅度达到了近年新低,同比下降了43.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了近29个百分点, 但从2009年2月份开始,进口下降的速率降低了,进口下降幅度开始小幅回落,进口总值开始小幅度的上升。

第四,金融危机发生后,与上年同比,贸易顺差的幅度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从进出口差额的绝对数指标来看,无论是从2008年的进出口差额来看,还是从2009年上半年的进出口差额来看,中国对外贸易都是处于顺差状态,且顺差的规模均不算小,2008年贸易顺差的幅度是2955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的顺差幅度是969亿美元;从月度数据来看,2008年进出口差额同金融危机发生以前比较,并没有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对外贸易差额的影响在2009年以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相对数指标来看,2009年2月份-6月份,除了3月份外,与上年同期相比较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但是从绝对数来看,2009年1-6月均处于顺差状态, 累计顺差幅度达到969亿美元。

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探索

造成国际贸易顺差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影响的因素都很多,限于篇幅,本文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中国政企的积极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政府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等政策措施,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11月1日起执行,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同时,还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缓解了企业经营困难,增强了进出口企业信心,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快。

2.进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倒闭严重,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进口也随之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进入2008年11月份之后,我国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同比都出现了下降,但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有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即便欧美这些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国家居民的收入下降,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仅仅是消费的缩减,而同期我国的进口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从2008年10月-2009年4月的同期进出口下降的比重可以看出来。这可以以2008年10月为基期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基期的情况是TB=X-M=1283.3-930.9=352.4>0, 2008年11月,出口下降的幅度是2.2%,但是进口下降的幅度却是17.9%,TB=X-M>0,由于基期的TB=352.4>0,当X与M都下降的时候,由于M较X下降的幅度更快更大,则TB的差额不是缩小了,而是增大了,这可以从2009年11月份的贸易差额TB=400.9可以体现出来,同理从2008年11月-2009年4月,其间出口下降的幅度分别是-2.2%、-2.8%、-17.5%、-25.7%、-17.1%与-22.6%,而同期进口下降的幅度分别是-17.9%、-21.3%、-43.1%、-24.1%、-25.1%与-23.0%。除了2009年2月份出口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下降的幅度外,其余月份都是进口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口下降的幅度,这造成了贸易差额并没有出现逆差而仍然是保持顺差,即便是某些月份出口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下降的幅度对外贸易仍然保持顺差,原因很简单,因为基期顺差的幅度是远远大于零,同期差额的小幅度下降不足以抵消基期的顺差让对外贸易变为逆差,这便是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而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造成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下降,但对外贸易仍然为顺差的原因之一。比较典型的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我国这些产品竞争力较强,加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带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2009年第一季度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合计369.1亿美元,下降4.5%,比整体出口降幅低了15.2个百分点。2009年3月当月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由降转升,分别增长9.9%、7.7%、1.3%和11.7%。

3.低消费与高储蓄的组合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 Y=C+I+G+X-M=C+Sp+T做一简单的变化,不难得出:X-M=Sp-I+T-G=(Sg+Sp)-I=S-I 即:TB=S-I ,从这个等式来看,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是由于中国的储蓄高于投资造成。造成中国储蓄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统来看,中国居民都有储蓄的传统和习惯,养儿防老的习惯在农村广泛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使得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从现阶段的改革来看,由于“房改”、“医改”与“教改”三大改革的实施,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尽管比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居民的边际消费极低,“教改”政策的实施,高额的教育经费让大部分工薪家庭的消费降低,“房改”政策的实施,福利分房已经成为历史,绝大部分居民辛苦积攒下来的储蓄用作按揭贷款买房的首付后,将来的收入慢慢用于偿还贷款;而“医改”政策的实施,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很多家庭出于预防生老病死的需要,捂紧了手中的钱袋,不敢随便消费,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调动不起来,对于进口商品的消费则更是降低,进口降低而出口增加,出现贸易顺差也就很自然了。这种由于改革不到位与长期的习俗造成的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组合,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而改变,同样,欧美发达国家高消费低储蓄的组合模式,根据西方的平稳消费理论,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马上改变,这就造成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下降了,但对外贸易并没有出现逆差而仍然保持顺差。

4.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劳动力较为丰裕,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化,多年来大量隐形的失业迅速凸现出来,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释放出来流入城市,在城市,大量的工人则因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人口的绝对过剩使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仅低于本国的劳动力价值,更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劳动力价值,虽然近些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劳动力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中国的出口正是建立在这种廉价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上的,利用这种成本优势,即使外部市场受到金融危机或者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需求或者价格有所下降,企业仍然能够赚取利润,维持较低利润率下的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危机尽管造成消费下降,但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1]。

三、对外贸易顺差负面影响分析

1.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

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中还不断推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在财政刺激计划中加入了歧视性采购条款,并向运转不良的国内企业提供补贴等。据2009年3月份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过去几个月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中国是主要受害者。2009年第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25起,其中反倾销18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许多国家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如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而贸易保护主义使各国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将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甚至加剧世界经济的衰退。

2.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流失

从等式TB=S-I来看,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是由于中国的储蓄高于投资造成,也就是说,中国是在用自己实际资源生产出美国需要的产品,换取到美国的美元,然后中国又用这些通过出口实际资源换来的美元储备,购买美国的收益率较低的国债,美国再用中国向其购买国债换来的美元,向中国进口商品和对华直接投资,这一方面通过进口中国商品来减少美国的实际资源耗费而又保证了消费,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华投资获取到更高的投资回报利润,而对华投资又挤占了中国国内的投资,导致S进一步大于I,自己的储蓄得不到充分利用,却还要通过引用外资来满足投资,并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支付给外方更高的投资回报利润,这就是目前中国顺差付出的代价与利益丧失,由此循环反复造成的恶果不言而喻。

3.增加了外汇储备管理的难题

按照国际惯例,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较为合理,持续性的国际贸易顺差导致2007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5282亿美元,与同期外债余额3736亿美元的比值为409%,远远大于国际上公认的30%的比值,而到了2009年6月末,外汇储备更是高达2121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以美元和美元资产形式持有的,随着美元资产的贬值,咱们的外汇储备的价值在缩水,而抛售美元的结果,会让美元更进一步贬值,反过来又让剩余部分美元资产更大幅度缩水,这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囚犯两难”的境地。

4.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占款造成物价不稳定

2007年至2008年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和持续增加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关系。2007年29397亿元的外汇占款,2008年40054亿元的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绝非仅仅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5.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

持续的国际贸易顺差,带来了人民币的升值,这对出口产业的冲击很大,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在增大,到2008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根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调查,人民币升值已经造成了长三角与珠三角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剩下的也惨淡经营、举步维艰,这又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导致本来失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尤显突出。此外,顺差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起“热钱”的流入,“热钱”具有流动性非常强的特点,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随时可能反向流动,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2121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能力增强了,但我国并没有做到“藏汇于民”,一旦市场发生逆转遭到金融风暴袭击,这些外汇储备对付全球游资的冲击,在市场信心丧失的情况下,可能远远不够,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各国投入的大量资金救市效果并不明显就是一个启示。

上一篇:简析阻碍电子提单广泛应用的几种因素 下一篇: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