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图式既是笔墨内涵的延续

时间:2022-07-29 03:28:04

中国画图式既是笔墨内涵的延续

摘要:由笔墨所具体再现的中国画图式,使笔墨的视知觉意义不可避免地密切了笔墨在文化影响下所呈现的宗教精神、诗意精神。中国画图式既是笔墨内涵的延续,也是笔墨内涵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中国画图式;笔墨内涵的延续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7-01

“我们要把意识的这一提高归因于我们对艺术所制造的种种物象的记忆……”,认识中国画图式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意义,可能同样有必要基于对这样一种假设见解的理解。

中国画笔墨的程式化表现,在于它已形成的,用相对一致的审美情趣,表达对物象的认识姿态,姿态呈现既有物象真实存在的含义,也有对笔墨审美情态的认同,比如“十八描”法中的“行云流水描”,是似云似水的感觉转换,显然“云”、“水”的视觉特征被附加在要表达的物象情态中,那种近似柔和、舒缓、流转的意象有了可以凭借的依据,并且有了一个相对归类了的“行云流水”的记忆档案,这个档案的建立轻易地使画家有了一个认识物象的法则。

一、中国画图式演示中国思想史

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元理学、明清心学、训诂考据学等构成一部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史,艺术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中国画显性或隐性地表达了与思想史一致的发展脉络。

两汉时期,由于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的转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施后,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经学盛行。艺术趋于表现生动有序的现实场景,更有着力定传政教的迹象。隋唐佛学渐兴,佛学标榜劝善“度”人,提倡修炼心性、德行。讲求宽厚、仁慈、处世大方,这一时期中国画多表现佛道、人物、仕女、牛马等,尤其人物画呈现洒脱、凝重华贵之态,结体沉静安详,自信大方,画面气格饱满,线条畅达,清朗飘逸,色彩明丽厚重,如佛光宝珠,普照一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绘画理念的暗合,是构筑中国画图式的内在动力。

“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至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开始衰落,反映自然美的绘画则兴盛了。图式明显倾向于对自然物态的关注,宋代绘画也讲求物理、物态,重情趣。画家讲修养、情操、心性。宋代绘画体格谨严,气氛肃整,意境幽深,笔墨温润,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讲求烂漫天成。“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从郭若虚对李、关、范三家的评价中可以探知宋代画风的初貌,也让我们推测元明清以来画家注重品格情操修行,对中国画图式生成所产生的必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绘画理念的暗合,是构筑中国画图式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山水画图式呈现园林景观

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商代,那时叫“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仕官文人喜好玄理与清淡,纷纷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推进了以追求自然情趣的山水园林的发展。依照山的屏峰、峰岫、石壁、瀑布、溪谷,营造吻合心灵图式的理想景观,建亭榭、开池沼、设画舫,引栽名贵花木,陶铸心性。园林布局体现了造园人的审美倾向,其题意当、涵正是追随玄学理念的外化之物。构成园林景观的山、石、树、木、蹬道、飞瀑,本身与自然之景并无差别,但当这些元素组合出空间场景,其物象便转化成可以唤起人们知觉的符号象征。园林图景的最大意涵在于张扬某种心灵崇尚的境界,其精神理念遵循了老庄的天道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主张。如果说中国盆景犹如一个浓缩的园林,从比较的意义上来看,山水画则是一个放大的可供“卧游”的园林图景,尽管在理念主张上标榜平淡天成,但图式经营却有极浓的人造痕迹,这个图式犹如一面镜子,能奇迹般地还原人性本色;能凸显中国画视觉经营背后的思维轨迹;能映照中国风水学的内在思维逻辑。

三、中国画图式再现诗意情怀

图式是包含笔墨、色彩、构架意涵为一体的,表现某种精神状态,体现某种文化蕴涵的视觉模式。就笔墨论,中国画线性及平面造型特点本身即是对物象持有的极具浪漫的描述姿态,“新罗山人用笔如公孙氏舞剑、浑脱浏漓顿挫,一时莫与争锋”(清·任颐题人物册页,载《任伯年画集》)、“作画胸有成竹,用笔自能指挥。惊蛇枯藤,随形变幻,如有排云列阵之势,龙蜒凤舞之形”。中国画用墨的浓淡枯湿来表达一个缤纷的世界,这是一种有胆识和创见的游戏,源于中国文化对黑白阴阳两极的特殊理解所联系着的对天地宇宙、生命起始的关注。“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点点颜色尽表无边春色,诗画互表情态,当属中国画一大特色。中国诗词意境有解愁、畅神、托物言志、言心言性诸类,中国画采用平面构架,不求貌似,但求神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布景灵活;浮云缥缈,随心而动;状写风物人情,喜笔怒骂,得意而忘形,山川草木,逸笔草草,平淡天成;不着笔墨,留空留白,空白处亦成画境;动态观照,运用散点透视,展崇山峻岭于笔端,辽阔、壮美、幽远、雄放俱出,咫尺之内但见千里之遥。

中国画图式的灿烂开放于母体文化中,既可看作是对文化所持见解的有形标志,也是解读文化的有效介质。中国画图式是中国文化惯性作用的结果,更多隐性的文化内涵,散落在图式垒起的围墙内外。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等译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7):262.

\[2\]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M\].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资料中心),2002,(8).

\[3\]何海霞.中国山水画之水墨\[J\].画廊.

\[4\]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4):9.

上一篇:五人制足球运动在云南高校开展的意义及建议 下一篇: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