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黄花、千里莼羹及其他

时间:2022-07-29 12:12:05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重阳节时,他与一群识与不识的人登上了栖霞楼。凭高望远,吊古伤今,眼前景色触动内心情感,不由挥笔写下了《九日次韵王巩》,诗曰:“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里出现了两个典故,“青州从事”与“明日黄花”,前者指酒,无异议,后者却让许多人一度疑惑或误用,问题出在“明日”上。本来后两句的意思是:相逢难得,不用忙着回去,如果到了明天黄花身价大跌,就是蝴蝶也要对此忧愁了。

明日黄花为何跌价,苏轼又为何如此说?我们且看:诗写在重阳节这一天,诗题也是《九日次韵王巩》,重阳正是赏菊之时,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句子。赏物要赏在当时,如果过了时候再赏就失去了意义。唐人郑谷就有《十日菊》诗:“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近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十日菊”即重阳次日之菊,正因其“一夜即衰”,所以苏轼说“明日黄花蝶也愁”,这就像情人节的玫瑰、中秋的月饼、过期的船票一样,仅一夜之隔、一日之变,便身价迥异、意义大减。

由此可见,“明日黄花”是苏轼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写的,不可更改。由于苏轼诗作的影响,也由于国人用典的习惯,后人便开始用“明日黄花”比喻过时之物。但渐渐地,“明日黄花”变成了“昨日黄花”,因为这四个字在运用中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具体语境,开始被独立使用。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明日是未来,昨日是过去,过时的东西应是昨天的,不应是明天的。却不知苏轼的诗是写在节前的。

与“明日黄花”一样引起争议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世说新语》记载:陆机在洛阳,有一次到侍中王济家。王济指着面前的几斛羊酪问他:“你们江东有什么能与此物媲美?”陆机说:“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后来作晋史的人在采用这段故事时删去了几个字,只说“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因此有人断章取义地认为这是说莼羹味道不比盐豉差。可王济要他比的是羊酪,陆机这样回答显然驴唇不对马嘴。于是有人又认为“千里”和“未下”都是苏州一带的地名,陆机在此说的是两种东西,千里产的莼羹,未下产的盐豉;有人进一步认为“未下”应为“末下”,即“秣下”——许是因为当地有秣陵的缘故;也有人认为“千里”是形容地域之广;还有人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千里”乃是湖名,在江苏溧阳县境内。千里湖之莼菜,以之为羹,其美可敌羊酪,但不能立即吃到,因此陆机说“未下盐豉”云云。此说因为比较具体,采信的人较多,这两句典故也就被据此解释为“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莼羹,不必放盐豉就能与羊酪媲美”。可是有人考察,非但溧阳,就是整个江苏也从无千里湖,陆机的时代也没有。故又有人认为千里是“干里”的误写,未下是“末下”的误写等,但无有力的佐证。如此,“千里”为地名显然不现实,陆机也没有理由因不能立即吃到莼菜再说什么未下(或“末下”)盐豉——如果吃到了这样说还差不多。至于把千里具体到湖名,大概是因为莼菜产自湖中的原因吧。

笔者窃以为,对“千里”和“未下”解释不一的原因可能源于原文的变化。原文是“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这里的“但”字很关键,起着承接上句的作用,这句可译为“有千里而来的莼菜做的羹,只是没有盐豉放进”。这显然是有人从家乡给他捎来了腌制或晒制的莼菜,他在等着弄来盐豉再吃。晋书中少了“有”“但”“耳”三个字意思就大变了,也因此有人把它当成了对偶句。其实,如果放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下考察就不难理解,陆机的故乡与洛阳相去千里,陆机很可能会说,我这里有千里外(从家乡)寄来的莼菜烧的汤,只是还没有盐豉来作。根据史料记载,莼羹里放点盐豉确实味道更佳,杜甫就有诗:“豉化莼丝熟,刀鸣缕飞。”东坡诗:“肯将盐豉下莼羹。”梅圣俞诗:“紫莼豉煮香味全。”黄庭坚诗:“盐豉欲催莼菜熟。”等等。虽然也可能用的仍是陆机的典故,但也未必不是写实。

如此,“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用来比喻远路而来的好东西还没有放进调味品,或难得的好东西还欠相得的配角来升华更合适。这正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境界。

非但典故容易被曲解,成语更是这样,好多用错的成语都是想当然的误读,但有些误用也有一定道理。比如“直截了当”写成“直接了当”,“真知灼见”写成“真知卓见”,“责无旁贷”写成“责无旁代”,“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并行不悖”写成“并行不背”,“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等。

这种错写错用,如果没有特殊或严格的语境限制是不会出问题的,都能很好地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和信息传递的任务。“直截了当”:《现代汉语》的解释是“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也作直捷”。可见,把它写成“捷”也不算错,只是还没有人写成“接”。“真知灼见”:古意应为灼龟壳以得上天的指示。古人用占卜法求得上天的指示谓之真知。灼:明白,透彻。“真知灼见”的近义词是“远见卓识”,这个“卓”就是高超卓越的意思,与“灼”也是相通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不能让别人“代”劳。“不假思索”是不借助思索的意思,显然也就是不加以思索的意思。而“首施两端”既作“首鼠两端”,也作“首尾两端”,均正确。

汉字的使用也有类似情况,如“像”与“象”、“做”与“作”在某些情况下可通用。“寒暄”本来就是问候与应酬的意思。暄指暖,寒暄就是嘘寒问暖,所以今人有的写成“寒喧”——换上了口字旁的,这虽违背了本来的意思结构,但也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

此外,“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改进缺点”等不合逻辑的词也都因长期广泛地使用获得了“合法”地位。一些字的读音也如此,如“确凿”原为quF zuH,现也作quF zWo,“会稽”以前作huK jK,现多读kuSi jU,“朝鲜”原读作zhQo xiQn,现读作cháo xiAn,等等,语言本来就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在内。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具有灵活形象、充分自如的表达功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中优秀的成分,维护其纯洁和严肃,反对一切不必要的改变和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恶搞等。但语言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他的运用要以能准确自如地进行表达为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既能熟练掌握它,还能与时俱进地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上一篇:大路上的小孩 下一篇: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