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主探究”策略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时间:2022-07-28 11:49:12

巧用“自主探究”策略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摘要:就教学实际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自主探究,可选择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放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问题的预设要以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为基础,这样的探究才会更有效。预设问题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是拿问题作摆设,而是仔细定位、精心设计。 可见,只有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会迷失方向,探究才会有效进行。

关键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数学教学;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35-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在许多的数学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但在热烈的场面下,效果几何?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实现有效探究呢?结合课堂实践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精设问题,为探究活动提供目标及内驱力

1.1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选择适合探究的问题。就教学实际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自主探究,可选择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放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其中圆柱名称的给出、圆柱高的定义都没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由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给出就可以了,而圆柱的特征就应该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

1.2 问题设计要紧扣预定目标。探究问题的预设要以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为基础,这样的探究才会更有效。预设问题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是拿问题作摆设,而是仔细定位、精心设计。

如《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比例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比例与比有怎样的关系?人教版教材通过四幅不同尺寸国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国旗的长宽关系,教师这样设计问题: ①“同为国旗,却有大有小,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在对比中让学生意识到:国旗的形状没变、长宽的倍数关系也一致。 ②“你能从数据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经过探索发现:长和宽的比值居然都相等,长扩大几倍,宽也扩大几倍;长缩小几倍,宽也缩小几倍。 ③“比值相等说明了什么?”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建构比例的本质意义,又能深切地感受到比例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价值。

可见,只有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会迷失方向,探究才会有效进行。

2.创设探究氛围,开拓探究空间,提供探究机会

2.1 采取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座位往往排列为“秧田式”,教师大多都高高的站在讲台上,以一种“一统天下,唯我是听”的姿态出现,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视老师为权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和遏制,思维被禁锢,自主探究难以实现。因此,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首先应从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座位排列方式,借以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圆柱的认识”等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时,采用“小组围坐型”的形式摆放桌凳;教学“位置”、“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时,把学生座位排成“口子型”、“U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随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我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用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讨论……在这种平等、民主、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究者,学生的思维及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活,使有效探究成为可能。

2.2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而对于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探究热情会更高、探究欲望会更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或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利用课件出示两张火车票:一张使用的是普通计时法,另一张使用的是“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车票上的时刻实际上是同一个时刻,但表示的方法不同,继而产生了下列问题:这两种计时法分别叫什么计时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能不能相互转化、怎样转化?对于自己发现、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们探究的动力足、欲望强,探究效果可想而知。

3.搭建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平台

“两人智慧胜一人”,在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领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法。在学生独立探究遇到困难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向同伴或老师寻求帮助,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虚心求教的意识。在学生独立探究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班内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与意识。

3.1 在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的结果时,师生要认真倾听,或赞成或质疑,并能公平公正的给予恰当的评价,不管结果是否准确,都要用微笑、掌声或真诚的语言肯定他(她)的探究行为,让每个学生都能深深地领会到:“亲历探究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收获、一种成功,相对于这个过程来说结果是次要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让自主探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需要。

3.2 展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学生合作之前,先确定本节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合作动力.但是,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的动力,而只有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动力。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商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