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的背后缺的是“百年大计”

时间:2022-07-28 11:40:19

“灾害频发”,这是当今中国给人普遍的印象。而一旦灾害发生之后,“百年不遇”的受灾理由,也频繁到近乎于“口头禅”。地震,“百年不遇”;冰雪,“百年不遇”;降雨,“百年不遇”;干旱,“百年不遇”;疫病,“百年不遇”;风暴,“百年不遇”,泥石流,“百年不遇”……很是奇怪,这“百年不遇”的灾害全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

这其中,或真亦或假。谁都知道,假者只不过是找个推责之辞――灾害导致如此严重后果,并非我等官员防灾不力、救灾无能,而是灾害实在太大了,大到“百年不遇”。倘若说起战灾胜果,又是表功最有力的说词――“百年不遇”的特大灾害都让我们战胜了,岂不证明救灾体制完备,决策有方,战灾有力?

天灾哪有那么多的“百年不遇”,只不过是造成的危害“百年不遇”。有的天灾与十年二十年前发生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同样程度的天灾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大到了“百年不遇”。有人说,长江流域的洪水,近百年来都没有超过1954年的,但自此以后发生洪灾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却已是多次“百年不遇”。而西南地区的旱情百年来以1950年为最大,但此后因旱情而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屡屡超过那一年。这就是说,我们常说遇到的天灾“百年不遇”并不确切,而受害的程度“百年不遇”则是事实。

无“百年不遇”之灾,却受“百年不遇”之害,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可以用一个与“百年不遇”相对应的词,那就是少了“百年大计”。

“百年大计”我们讲没讲?也在讲,讲在建桥梁上,讲在修铁路上,讲在盖高楼上。但即使如此扯着标语、喊着口号,所谓的“百年大计”往往也只不过是十年之计,二十年之计,甚至更短,有的桥梁尚未完工就成了“桥塌塌”,有的楼房正在建着就成了“楼歪歪”。而对于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基本设施建设,就连“百年大计”的口号也没有了,因为在许多地区我们压根儿就是在吃祖宗饭,根本不搞基本建设,遑论什么“百年大计”。

吾生也晚,记得当年在家乡时,疏浚河道、兴建水库、筑坝防洪、建水电站,这些事儿几乎年年农闲季节都得干,一干就是一整个冬天。大凡山区能建水库的都建了水库,堤坝筑得又厚又高,蓄水防洪又灌溉。水电站几乎村村都有,农田有多高,就能把江水提多高,再大干旱都旱不着。长江大堤建有泄洪大闸,圩区大雨时可开闸将水排入长江,长江高水位时可关闸将水拒之圩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皖中地区分别遭遇特大旱灾和洪灾,不算“百年不遇”也是几十年不遇,但却没造成“百年不遇”的损失,因为那年头人们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百年大计”。

有一个好的“百年大计”要胜过千百个抗击“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胜利。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在调治水患和浇灌农田;广西兴安灵渠修建于秦朝,也已两千多年,如今也仍在发挥着治水和水运的作用;江西赣州处于多雨地区,然而,即便遇千年不遇的洪涝,赣州城也不会内涝,因为建于宋代的地下排水系统一直在发挥着“百年大计”的作用。

说到一些大城市的内涝,也频频被人呼之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实际上也是雨无百年之大,而涝极百年之害。原因就是少了“百年大计”。日前,《读者》杂志一篇文章的一句话把这个道理说得很透――“中国与世界隔着一条下水道”。什么意思?我们时常看到外国电影里警察可以沿着下水道追踪逃犯,下水道宽大得胜过我们当年的防空洞。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何曾有此设计?都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只顾自身,安几根水泥管把自家的水排出去就拉倒。这样的城市内涝不频频发生“百年不遇”那才叫怪哩!

真是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灾害,我们当然相信凭借党的领导力、人民的凝聚力和国家实力,有能力进行施救。可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群众是拼着性命频频去抢险救灾好呢?还是多一点真格的“百年大计”,扎扎实实搞一些基本建设好?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是拿健康换钞票,然后再拿钞票买健康。我们现在“蒸蒸日上”的GDP其实也是这样,是先拿基本建设的老本换GDP,老本吃完了,灾害频频发生,然后不得不再拿GDP去救灾治灾。这样的GDP即使全世界排第二,但被无数个“百年不遇”一折扣回去,实际上还剩多少就不好说了。

上一篇:新闻会(十六) 下一篇:唐僧给孙悟空的考博劝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