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时间:2022-07-28 10:31:10

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关键词】 梅河口;出血热;疫情分析

2011年共报告出血热病例29例,发病率为4.65/十万。较去年(37例)下降21.62%。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26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

1 三间分布

1.1 地区分布 疫情波及全市15个乡镇街,发病例数居前五位的乡镇街依次是:进化镇、解放街、和平街、新华街、新和镇各3例。

1.2 年龄及性别分布 男性发病25例,女性发病4例。发病最小年龄为11岁,最大年龄为71岁。

1.3 职业分布 农民21例,占72.42%;工人2例,占6.90%;学生、商务、离退、家务各1例。不详2例。

2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分析

2.1 出血热流行规律分析。

由上图分析,本市出血热从1972年到1989年发病率波动较大,规律性不明显,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和规律性,本市的出血热总体来看波动率比较大,1972年发病率最低,而1986年的发病率为11.53,规律不是特别明显,当然这也是时间段比较窄。接着往下看,在1986――1988年这三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也说明了整个过程还是有一个规律的,从低谷到最高峰。从图上我们发现,自从1990年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我市的出血热的发病率有了一定的规律性,平均9年出现一个发病的高潮,并且在3年之间就会维持这个较高的水平。本市出血热2004年开始出现高发以来,2005年其发病率超过了本市有资料记载(1986年:11.53/十万)以来最高峰值(21.72/十万),2006年为17.69/十万,下降趋势不明显。

由上图分析,我市出血热发病4-6月份出现春峰(大高峰),11-1月(次年)出现秋峰(小高峰),春峰以家鼠型发病为主,病例以轻型或不典型为主,秋峰以野鼠型发病为主,病例大多较重,且容易出现死亡病例。

2.2 影响流行性出血热自然发病规律分析 从历史上几次出现的几次大的水灾或灾害,在灾害过后都会出现流行性的疾病,所以我们认为出现血热是与当时的灾害相关联的。例如在1998年出现的全国的洪涝灾害,此次的大水灾淹死了无数的老鼠,导致了老鼠的密度直接下降,当年的出血热也是达到了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没有出现大的水灾,我们不能不说老鼠的数量会急剧的上升,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值,从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现血热发病,是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3 鼠密度监测情况分析

由上图分析,2003年鼠密度最高值在10%,而2004、2005、2006年最高值达到或接近20%。且最高峰值均出现在4-6月份,秋峰出现在11月-次年1月。提示本市出血热以家鼠型发病为主,即家鼠、野鼠混合型。

由上图分析,鼠密度自04年开始出现上升,05年达最高峰值。06年开始呈现一般水平。2003年本市出血热没有出现高发,而自2004年起,出血热连续出现了高发态势,也说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鼠密度消长呈正比。

2004年8月29日至9月14日市疾控中心在本市出血热高发乡镇曙光镇曙光村和新和镇的新合村,共布夹1031盘,捕鼠105只,采集鼠肺105份,其中褐家鼠88只,小家鼠10只,莫氏田鼠5只,社鼠1只,送省疾控中心检验,带毒率平均为5.71%。其中褐家鼠带毒率3.89%,小家鼠带毒率13.04%,根据本市小家鼠带毒率偏高也证实本市出血热发病以家属型为主.鼠带毒率偏高也是导致出血热高发的重要因素。

4 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预测预报

今年截至5月22日,共报告出血热8例,较去年同期(6例)上升33.33%。影响出血热发病规律因素有鼠密度、鼠带毒率、自然因素(降雨量)、人群生活水平及卫生状况、人群抗体水平等因素。其中最重要因素是重点人群抗体水平。我市有16-60岁人口427264人,2005年至2010年共接种出血热疫苗106410人,占24.90%。扩大免疫规划后共接种211800人。总接种率为74.48%。

依据我市出血热流行趋势,及人群抗体水平、鼠密度监测情况预测我市今年出血热仍会呈现一般发病水平。

上一篇:浅谈对药学服务的认识 下一篇:护理工作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