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曝”及其对传统新闻报道的影响

时间:2022-07-28 06:25:10

“网友曝”及其对传统新闻报道的影响

媒体刊登网友的消息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被称为“网友曝”。近期《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针对“网友曝”展开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其实质就是不核实先曝光,容易制造假新闻,有诱发“舆论暴力”和误导舆论之嫌;另一方则认为,“记者不能曝”才是“网友曝”的深层原因,“网友曝”作为新闻来源和遏制腐败的作用明显。《法制日报》把网络新闻者称为“网帖记者”,推出了“关注‘网帖记者’现象”的系列报道,并将“网帖记者”分为信息、发表评论和“揭黑”三种类型,对其作用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网民借助互联网指出社会弊端、挖掘幕后真相,是新闻工作者一种重要的新闻来源,“网友曝”、“网帖记者”引起关注,其实质就在于如何认识与对待网络新闻者及其对传统媒体报道的影响,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网友曝”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信息,包括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二是受众关注,即对受众的重要性,应是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情,否则就难以成为新闻;三是传播活动,即个人或机构借助媒介对新闻信息进行采集、制作与的过程。人们总结长期新闻实践活动的经验,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个标准,即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无论是大众传播时代还是网络传播时代,新闻的标准与原则本身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由谁来决定或判断,也就是新闻选择的权力从传媒机构逐渐转移到受众之手。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网友曝”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网民与传统媒体记者一样拥有了议程设置的权利。“网友曝”的内容是受众提供的、信息的时间是受众决定的、哪一则消息能够成为热点也是受众集体的判断。而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网友曝”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有价值的新闻。在大众传播时代,由于传统媒体的垄断造成新闻价值标准判断的统一性,传媒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代替受众对新闻进行甄别与判断,受众基本上丧失了新闻选择的权利,导致只有大众传播机构的才能成为新闻。不管多么重要的事实,如果传媒没有,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媒对新闻选择的垄断,对新闻的判断交给了受众,而不仅仅是传媒及其记者了,曾经被传统媒体认为不是新闻的,现在有可能成为新闻了。“网友曝”是网民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比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的判断更加多元与真实,尤其是能够报道那些具有重要意义而又容易被传统媒体忽略的事件,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出现高度“个人化”倾向。网络传播的传播行为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个人很可能持有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念。比如关于新闻价值中“重要性”的标准不再由大众传媒统一掌握,网民可以否定传媒认为重要的事件。在一个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网民群体中,群体成员会摆脱传媒的影响而依据自己对新闻价值的理解进行议程设置。①

拥有了话语权的网民判断新闻价值标准高度“个人化”,对新闻的选择在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更偏重趣味性,比如网络上一些受追捧的帖子与热点,像“艳照门”、“贾君鹏”、复旦学生裸奔毕业等,体现了网民对新闻价值标准的判断主要是趣味性而不是重要性。值得探讨的是,这样的“网友曝”成了许多传统媒体青睐的新闻素材,并广泛传播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果仅仅从受众关注的角度看,这些帖子有很高的人气,但在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网民由于缺乏新闻的专业训练出现了偏差,认为有趣的就是重要的,“拣进篮子就是菜”,将这些本身不是新闻的都当做新闻去。

更重要的是,媒体具有把关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对媒体来说,选择新闻除了新闻价值标准外,还有社会价值标准包括宣传标准、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等。因此,“网友曝”能否被传媒报道,点击率和网民的关注并不是唯一的依据,其最终判断应是媒体记者与受众共同参与、共同选择的。在“网友曝”作为网民自我设置的议程转化为大众传播议程的过程中,媒体及记者的把关与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第三,“网友曝”的传播内容具有碎片化特点。“网友曝”的形成与传播非常迅速,对新闻信息的提供与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能够很快接触到“原始的”事件信息,而不是已经附加了记者理解或加工过的事件信息。大众传播时代对新闻事实及其意义的解释都是由专业记者或传播机构所垄断,呈现一元化的特点,而在网络时代,网民的参与使新闻的“解读”趋向多元化,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多元声音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

然而,网民传递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像传统媒体记者的报道那样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让人难以掌握事件的轮廓并理解其意义,而且,网络传播中缺乏“把关”,网民只提供新闻事实与意见本身,而不需要进行评估、查证或审核,造成了“网友曝”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局面。这就需要专业记者对网民的新闻进行审核、加工与整合。传统媒体采取设置公民报道网站,如CNN 的iReport、FOX News Channel的 UReport, ABCNews的iCaught,BBC 的 iCan,还有MSNBC的 First Person等,把“网友曝”纳入其报道视野,既延伸了传统媒体的触角,填补了新闻盲点,②同时通过“你提供信息,我来解释”的方式弥补了网民报道碎片化的不足。

“网友曝”与传统新闻报道相互融合

与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界限模糊,受众主动选择、接受信息,而且拥有与新闻工作者一样的掌握、加工、信息的条件。网民不仅仅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新闻的生产者,他们参与新闻的采编过程是必然的趋势。在Web2.0时代,受众主导的趋势更加显著,用户生产内容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YouTube、Wikipedia、Flickr、WordPress、Forum、Twitter 等网站的内容基本上是由用户提供的。这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就是新闻传统的采集方式与传播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网民与记者共同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网友曝”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美国流行歌手杰克逊去世、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失火等,最先报道的都不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而是“网友曝”,之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才加以跟踪报道。最新的例子是微博客Twitter对伊朗大选及后来示威抗议活动的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甚至连CNN这样的国际媒体都难以望其项背。伊朗政府限制传统媒体记者的采访,Twitter简便、快捷的信息与分享模式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当事件发生时,网民利用Twitter相关事件的信息与评论,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达到与事件同步传播的程度,其中许多新闻信息或视频片断最终被CNN等传统媒体采用,形成了巨大的声势与影响力。由此可见,网民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已经迅速崛起,与传统媒体记者相比肩,在某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专业记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报道呈现多元化格局,“网友曝”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闻来源更加多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破了以往新闻来源的单一性与专业化。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版面或者时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事件都报道出来,只能筛选其中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的影响,即使是这一小部分还可能是扭曲的。网民根据身边事物所做的报道,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原我们周围社会真实的面貌。“网友曝”能够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遏制腐败,弘扬正气,促进社会进步与民主法制建设,比如陕西的“华南虎”、南京的周久耕、深圳的林嘉祥等事件,都显示出网民强大的力量,其舆论监督作用远远超过了主流媒体。此外,“网友曝”还可以监督传统媒体的报道,发挥“纠错”的作用。

不过,“网友曝”同样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新闻公信力低、身份隐匿、难以查核、不时有虚假新闻出现等。即便新闻信息为真,但由于网民受到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其视角和注意力则更多地聚焦于身边的微观新闻,因此,他们提供的新闻信息往往是随机的、片断的、表面的和缺乏深度分析的,需要专业化的传媒机构对其进行把关、过滤和加工。与此同时,“网友曝”也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通过大规模的复制,才能广为传播,发挥出传播的最大效益。③从这个意义上看,“网友曝”与传统新闻报道之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关系,传统媒体报道大量采用网友提供的新闻素材就是明证。

“网友曝”及其对新闻采集与传播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传统媒体对“网友曝”的介入是必然的趋势,网络时代记者的职责除了自己采集新闻之外,还要对“网友曝”进行审核、把关与引导,这也是传媒社会责任的体现。但目前传统媒体对“网友曝”的把关机制还不完善,甚至造成了对传媒自身公信力的损害,如CNN网站iReport对苹果CEO乔布斯逝世的失实报道、把带有商业利益的宣传材料当做新闻来等,都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无论是网络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都不能变。

传媒需要转变新闻传播观念,既不能把“网友曝”视为洪水猛兽拒之门外,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是要建立并完善“网友曝”的过滤机制。一是实行报料实名制,并把审核与纠错的权利交给网民;二是媒体的记者、编辑加强把关,通过多重消息源对“网友曝”进行查证,不采用未经证实的消息;三是通过培训提高网民的新闻媒介素养,如YouTube专门推出“记者中心”(Reporter’s Center)的频道,指导网民如何报道新闻。随着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以及媒体审核机制的完善,传统新闻报道与“网友曝”将能够发挥彼此的优势,相互补充,形成融合传播、共存共荣的格局。

注释:

①屠忠俊 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②徐功剑:《iReport,传统媒体试水公民新闻》,《南方传媒研究》,2009年第4期

③赵志立:《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和挑战》,《中国编辑》,2006年第5期

(作者为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

上一篇: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下一篇:新闻叙事人的多元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