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经验点滴

时间:2022-07-28 05:52:34

小学古诗文教学经验点滴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随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启动和新课标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古诗文,咀嚼和汲取古典精华,主动学,乐意学呢?

一、“每日一诵”。反复诵读,在韵律中体会意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可范读,做到声情并茂,边读边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读出节奏和韵味。突出重点容易读错的词。可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腾出三五分钟,七八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古诗,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不会增加压力,轻轻松松就能把诗词背诵下来。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做到每日一诵,做到全体参与。学生也可把课外自己喜欢的诗词,推荐给大家共赏,共读,共同体味。

就这样,长期积累坚持,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六年级,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创设情境,探讨意境。

教学时,我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有时我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有时我用饱满的激情,凝神静气地表达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词中闪烁的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从中给学生伟大民族不灭的精神和灵魂的积淀,并从崇高的人格美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有时,我也引导学生用维妙维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自己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允许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教师不作定论。由此孩子便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时心胸的舒展还是别的什么思想情怀。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教学中我往往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在诗教的课堂上,一说“过电影”,孩子便心领神会马上响应。“过电影”有时发散,有时聚合,有时移动,有时定格。例如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捉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有个学生急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都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还边说边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态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总之,学习古典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文体美中沉醉,体会精妙,走进经典,走近诗人,深化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引导他们去发现美,享受美,让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光大。

上一篇:搭设“美”的桥梁 下一篇:让多媒体技术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