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7-28 03:58:34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4.2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建设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二战后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国家的城市发展之路,二战以后的美国,伴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依赖小汽车交通的郊区居住和生活空间开始占据大部分城市的郊区,集中体现为大规模、低密度的单一土地使用功能的发展模式,针对二战后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重归传统邻里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于上世纪80年代萌生,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面对区域的生态失调、邻里和街区的瓦解,新城市主义者开始从三个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三个层次的见解与原则。

1)关于区域的理论

以往的郊区化蔓延将城市推向无形扩张的境地,城市依靠边界的无限膨胀来获得扩张。大量新建的购物中心、办公区和住宅区以蛙跳式地沿交通干线分布,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联系,降低的郊区的品质。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大都市、城市和它们的郊区及其自然环境应该被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体;整个区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包括各自明确和有识别性的边界;区域的任何地方无论城市中心、郊区还是新生长的地区都应该以邻里的原则来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到使区域各部分工作和居住的平衡,而不只是卧房式的郊区;可选择性的交通系统应该用来支持区域建设和规划,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当在区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倡,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2)关于邻里理论

邻里、分区和廊道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它们共同构筑一种新型的社区: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合宜的分区;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廊道系统。“邻里、分区和廊道是城市开发和改造的重要元素。他们能构成具有识别性的区域”。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想邻里的原则:有一个鲜明的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应该是明确,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充满商业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邻里中心活力,邻里应当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多样化混合图;居住、购物、工作、学校、宗教活动和娱乐等各功能达到一种平衡混合。并且各种日常生活设施布置在步行范围内,使老人和小孩得到应有的关怀。

3)关于街道、街区和建筑的理论

街道应具有合理的尺度,街道的尺度体现在街道建筑的高度、街道的合理宽度。街区则是表现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的场所。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塑造街道和公共空间”,“单体的建筑设计应当不留痕迹地融入它周围的环境中”社区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作为工业化建筑的住宅和纪念性建筑。他们认为工业化建筑要适应所有与街道和街区相关的规则,并且与所有其他同类型的建筑保持新式的一致。

2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模式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新城市主义者对美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提出的解决策略的先验性,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设计理念,施行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即基于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构建合理规模和边界的多中心区域发展模式。

1)有明确边界的多中心区域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的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认为首先承认城市增长的必然性,容许其增长,关键是如何控制其增长方式,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我国则应更多地强调城市未建成区域的合理发展性,阻止中心城区的无序蔓延,应在大城市建设新城,并应同时确定中心城市的边界和确定地区的绿色空间边界,城市生长应以不破坏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原则。对城市生长界限内的土地要作好远期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要首先通达,以保证城市健康地发展。相比于新城市主义在美国专注于如何来整合蔓延式发展带来的恶果来说,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区域城市形态,即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创建多中心,有边界的区域发展模式。

2)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多中心“分散—集中”发展的城市结构

我国城市发展具有先天的公共交通基础,小汽车虽然增势迅猛,但还没有成为主要交通方式,主要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明确公共交通的引导发展方式与构建多中心、有明确边界的城市格局相协调,而不仅仅是跟随公共交通沿线发展。即明确交通导向型发展中交通走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作用,防止“摊大饼”发展方式的延续。在宏观层面,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的可能性将是决定城市多中心布局的关键因素,只有实现了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对多中心城市格局的支持,公共交通系统才能改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事后”被动的设施建设为“事前”引导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城市规模有所不同,在某些大城市内部组团之间不会出现明显的城市隔离,也就是说各组团之间无法利用明显的绿带或者其他自然开敞空间分隔,在空间形态上似乎仍旧表现出连续发展的状态,但是这种连续发展同小汽车蔓延式发展“貌相同、质不同”因为这种通过围绕公共交通网络形成的每一地块中必然都有自己的中心,即公共交通枢纽或站点。

3土地利用与新城市主义

3.1我国土地利用模式特点

1)“人多地少”适合高密度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区域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加之政府和地产开发上也提倡高密度建设,因此新城市主义提倡的高密度城市建设方式与我国的基本建设现状是一致的。在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心区域,连续均一的高密度建设弱化了城市各个中心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发片区多缺乏核心,各区则呈现沿道路发展“高密度、低强度”的状况,高密度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拥挤,低强度使公共交通难以高效运行。我国土地开发密度普遍偏高,也就为实现土地的混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如果开发不当,例如大面积的单一居住功能用地等也可能会造成高密度的单一的土地使用功能彼此分离或者“飞地式”的单一功能扩展形态,不利于公共交通框架的建立和形成明确的城市中心。

2)混合利用较为普遍

在我国,没有美国那种明确的土地使用分区制度,即不同地块中完全单一的土地使用功能,由于居住密度高,且许多人群的生活方式依赖于公共交通,所以在小范围尺度内土地混合利用较为普遍,在于居住功能的开发中也会有明确的商业配比限制。但是这种普遍性优势也会表现出过于单一化的倾向,使得混合使用很难作为创造某些重点地区的特质的工具,并造成了各种公共活动的分散以及人行旅次的分散,使需要人流集中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难以产生最大的效用。

3)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功能组团,没有考虑混合使用

雅典提出现代城市应先解决好城市的四大功能,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这种思想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影响至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分区、簇团式的结构模式,没有考虑形成以某种功能为主的混合使用,使得城市失去活力,比如CBD的功能过分单一造成夜晚失去了白天应当具有的活力,又如城市边缘区的一些大型居住区只承担了单一居住功能,工作和生活所须仍依赖于其他区域,大量的工作通勤给城市道路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3.2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观土地利用策略

1)围绕城市各中心紧凑发展的城市形态

我国城市普遍密度较高的背景为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符合我国国情。这一原则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趋势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以下区别:首先,新城市注意提倡的高密度远远不能与我国现有密度相比,紧凑发展形式不同;其次,新城市主义倡导城市内部高密度开发,但是这只是实现土地利用多样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我国许多城市一个突出的趋势是降低城市高密度的空间结构。以此来疏解城市内部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应当明确的是高密度的用地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多大规模范围内的高密度状态。需要打破的是单一中心的高密度聚集,转而采取多个组团的高密度集聚。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城市组团中心的开发上,建立高强度的混合利用中心应到与公共交通和紧凑的中心密度布局同步协调进行,三者共同协调强调突出组团的中心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4房地产开发与新城市主义

4.1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引入

在我国过去的居住小区结构中,多以“行政区划”或者“单位大院制度”来划分社会邻里的范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规模化的路上越走越快。尤其是居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商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重一些,因为大的项目却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一个完善的社区。实际上,很多专家对多数建成的郊区住宅区模式并不是很认同,因为它割裂了住宅与城市的联系,许多封闭式的小区成了城市周边的孤岛,减少了交流。虽然许多居住区内都设立了中心广场、会所这样的公共活动场所,但最终还需要真正融入到社区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这一设计理念由开发商率先发起引入了我国的项目实施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设计理念的引入来去的较强的竞争力,虽然在许多项目开发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但是由此而带来的我们对新理念如何来影响我们的城市结构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4.2借鉴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项目在地产开发种中存在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展不仅是由于规划师、建筑师的推动,它的发展更是由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其中房地产开发商的推波助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对于一个设计思潮的实践时,我们有时却走入了一些误区,新城市主义的设计被地产开发引入的项目中存在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分类:

(1)概念炒作类:“借而不用”

几乎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任何“某某主义”一样,新城市主义对有些人而言,是信仰,而对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是炒作。在中国是很容易出现“拿来主义”的,而有时候在房地产界“拿来主义”就显得更加表面化,更加简单与直接,简单到只剩下一个概念而已。同样新城市主义在房地产界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许多地产开发项目中心队新城市主义采取了“借而不用”态度,即新城市主义概念被当作一个简单的主题附加了在原有开发模式上,概念的引入仅仅是炒作,对于设计过程产生的效应几乎为零。而不少声称运用了新城市主义的郊区项目,只是在某些方面套用了新城市主义的简单概念甚至是照搬,如主题广场,大面积绿地或简单异域风格的复制等。这种市内开发商与郊区开发商间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对新城市主义的误解,并不能引导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向良性方向发展,房地产界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城市主义的积极方面。

(2)对主题的误读:“原汁”≠“原味”

由于最先中国的新城市主义的诞生就出现了概念上一定程度的偏差,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它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当代地产商中不乏思想敏锐者,最初在1990年代,中国理论界还在将新城市主义作为一个新鲜的理论引进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敏锐的地产商己经从美国请来了规划师,直接搬来了原汁原味的新城市主义作品,是一种照搬的模式,设计过程只是开发中的一个简单生产阶段,其结果只能是看到一个个美国背景下的地产开发作品,只有开发商会获得暂时的利益收益,与我国国情并不匹配,甚至会形成反面的影响。

(3)开发过程中设计师的缺位

由于缺乏对新城市主义的正确认识和较成功的案例,建筑规划师的工作局限于简单前期资料下的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其他有关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主题定位等问题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去制定,整个过程没有呈现完整的连续性。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在理念到设计生成过程中的一个断档,即设计结果不能明确的反映设计的理念.

5我国新城市主义实践的评价与展望

5.1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在美国产生的,涵盖了区域、城市和邻里街区多个层面,设计原则上大多体现出传统城市的设计原则,因此新城市主义在设计界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他的实践策略上。而在我国有着不同的背景,在共同原则的支持下,新城市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楚认识到美国郊区化蔓延产生的背景,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避免走美国城市蔓延式发展的道路;二是以新城市主义针对美国问题所采取的实践做出分析,认识到不同策略的效果,然后根据针对我国背景做出选择,针对优势“发扬光大”;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1)区域层面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矛盾正是由于过于强调城市个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忽视区域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制,以至于突破环境容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等级混乱。所以,应当充分结合我国居住密度高,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频率较高的特点,结合新城市主义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确定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多中心的发展策略,从而可以抑制沿交通干线低密度发展的现状。这样既可以使城市结构紧密,又能使城市的商业形态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生长边界,从而有效地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2)城市层面

无论是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还是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都强调了步行和混合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居民大部分的出行方式还是基于公共交通基础上的步行方式,同时土地的混合利用也较为普遍,这点是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新城市主义在微观层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确各种实践模式的初衷和针对不同地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模式,在公共交通密集的城市内部我们应当注重提倡步行尺度下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建立明确的中心;在居住层面上,我国城市建设具备多种普遍的与美国不同的特征,应当从我国传统城市风貌上汲取营养,包括人性化的尺度、多样性的居住建筑、亲密的邻里氛围,以及街道上触手可及、丰沛充盈的市民生活与文化细节等,只有真正实现了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才能真正实现新城市主义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的本土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城市主义”的意义范围得以拓展。

5.2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发展的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对美国城市和郊区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虽然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它还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但其有关区域发展和郊区发展的理论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对我国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启示和借鉴,相信随着“新城市主义”的不断实践,其理论也会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而我们也会创造出更好的适合我国的新城市主义实践模式。

目前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如步行出行、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城市建设密度较高、土地混合利用现象普遍等,这些都是新城市主义在美国难以短时期实现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国居民习惯于封闭性的居住环境和对朝向的要求。因此必须承认新城市主义具有太理想化的特点,它的一些主张虽然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要,但是即便在美国——新城市主义的诞生地,很多设计思想也是很难实现的,很多方面也没有达到新城市主义拥护者们的目标。新城市主义到中国必然存在着它的“水土不服”,它力求解决的问题与我国城市发展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的情况对设计原则做出摒弃和修正。

新城市主义的很多观念是需要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体现出来的,它需要政府、开发商和规划建筑设计师,甚至居民共同来完成。实际上现在的状况是基本上由开发商来片面的实现所谓的“新城市主义”,好一些的局面是政府进行了区域规划,但是用地批到开发商手里往往也是各自为政,不完全遵循区域规划。所以实现新城市主义需要从上到下的努力。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这是经商者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城市主义的概念被歪曲,这点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但是总的来说它的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建设还是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我们并不是要把社区装扮成美国或者欧洲的视觉形式,而是希望汲取国外设计思潮的理念和有益的实践模式,来摸索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01.杨北帆、张萍、郭莹 译,《新都市主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02.[美]卡尔索普,富尔顿 著,叶齐茂,倪晓晖 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03.[卢森堡]克里尔著,金秋野,王又佳 译,《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04.[美]凯尔博著,吕斌等译《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城市纪念性园林空间的营造 下一篇:CFG桩技术在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