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恋形式”到“追求实效”

时间:2022-07-28 01:36:2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体会与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三维目标要有效落实,防止虚化和游离

在实践层面,我们一般把知识与技能定位为显性目标,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为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它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显性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模糊.另外,隐性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中被忽略的,是新课程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在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人为地、孤立地、生硬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事实上,隐性目标的达成依附于显性目标,教师在预设目标上既要关注隐性目标,又要“咬住”显性目标.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素养上都得到提升,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思想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有效,回归简洁性和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的情境创设未免太过牵强.

例如,在讲“可能还是确定”时,有位教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问题1:如果你不努力学习,期末绝不会考出理想的成绩.问题2:公鸡下蛋.问题3:在“百慕大三角”的上空,有一架飞机失事.课堂一开始就由学生讨论这三个问题,待学生亮出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后,教师说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可能还是确定》, 学完新内容,这三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教师的出发点是想用举的三个事件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可能事件”,但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少了点数学味.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真的有用吗?是否有生搬硬套、矫揉造作之嫌?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1)注重情境的真实度,舍弃与数学无关之真,力求凸显数学本质之实.(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整堂课应围绕课前的情境这一中心环节展开,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3)注重情境的发展性,通过在情境中潜伏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数学问题,以便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的.(4)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其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师生交流要广中有深,让课堂生成和谐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求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上常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数学活动有活动无体验;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过于强调预设,担心“意外”忽略生成,错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

例如,在讲“负负得正”的法则后,有位教师让学生计算(-3)×(-4)=.学生甲回答是9,教师让他坐下,叫另一位学生乙回答是12,教师再请学生乙说出算法依据.下课后一位听课的教研员与学生甲交流,才让学生甲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思考:在数轴上,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是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反方向——右方移4次,每次移动3格,结果是9.这位学生在教师讲了教材上写的“负负得正、绝对值相乘”法则后,竟然敢于用一个不同的算法来计算,这种做法正是我们在当今教育中提倡并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实践、用心培养的.从该生所得的结果看,是违背了“负负得正、绝对值相乘”的法则,从该生的计算方法看,计算错误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有理解“负负得正”的道理.在数轴上规定向右运动为正,那么(-3)×(-4)中的-3代表的不是表示-3的点,而是表示从原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乘-4就是从原点(而不是-3在数轴上的点)向反方向(右)运动四次共十二个单位.第一个负号代表向左运动,第二个负号表示沿相反方向运动,而运动的起点是原点.这不正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困惑、教学的重难点之处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回避学生的错误算法,而应该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这个错误的算法,然后点化其错误之处,让该生的错误算法成为帮助全体学生理解“负负得正”的有益素材,转化为全体学生的一次新的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要平实中见实效,防止“喧宾夺主”

波利亚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过程更能反映思维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数学课堂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与培养,若在数学课堂中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与听课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喜欢在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时,让音乐在教室内回荡,而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八度.有时候课件里的音乐,竟然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实在是搅乱视听.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过于花哨,大量的图片和声音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把握好运用的“度”,给课堂“锦上添花”防止“喧宾夺主”.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要做到平实中见实效,要从不计成本走向简单应用,从盲目滥用走向科学选用,斟酌分量把握多媒体使用的频率与契机,整合资源把握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让课堂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五、教学评价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淡化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教育,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给予“激励”.泛化的评价表扬只能是停留于表面,并不能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可用语言鼓励,有时用点头表示肯定,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摩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这些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只是在浅层次上徘徊,要让良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成为学生思维的印记.因而,应让学生在对待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推理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引领学生“在思维世界里奔跑”,点化他们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唯其如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以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飞跃;唯其如此,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长效的.

上一篇: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 下一篇:物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