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区儿童学习障碍流行特征分析

时间:2022-07-28 12:43:40

湛江市区儿童学习障碍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湛江市区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学习障碍(L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湛江市区4所小学一~六年级学生3 991名,应用修订版《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RS)进行调查。结果 共检出学习障碍儿童407名,LD检出率为10.3%,其中言语型LD、非言语型LD、混合型LD检出率分别为3.1%,3.1%和4.1%;男童LD检出率为14.0%,女童为5.0%,男童显著高于女童(P

【关键词】 学习障碍;患病率;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08-03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组异质性综合征,指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1种或1种以上的特殊。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将其归属于特殊发育障碍范畴。按DSM-Ⅳ诊断标准,学龄儿童患病率在3%~8%之间[1]。本研究主要调查湛江市区小学生学习障碍流行现况及其流行特征,进而为学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湛江市区内省、市、区级小学和城郊小学各1所,各小学每年级再抽取3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班数≤3个的年级全部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69个班3 991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 934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全部对象排除视听障碍和脑器质性损害、年龄不满5周岁者。省、市、区级小学及城郊小学学生分别为1 039,1 152,902,841名;一年级学生601名,二年级学生617名,三年级学生668名,四年级学生689名,五年级学生669名,六年级学生690名;男生2 321名,女生1 613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9.45±1.99)岁,男生(9.47±1.99)岁,女生(9.43±2.00)岁,最小5岁,最大15岁。

1.2 方法 采用修订版《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2](The 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PRS),由被测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填写。PRS量表共有24个条目,包括A理解和记忆、B语言、C时间和方位的判断、D运动能力、E社会行为5个功能区及其分属的24个条目构成。量表各条目按照5级评分,最高5分,最低1分,总分为120分。LD可疑儿童的评定标准为:量表总分

班主任进行评定时程序按PRS量表手册要求进行。另外,每个班随机抽取4~5名学生进行PRS重复评定,共重复测评学生324名,时间在第1次PRS评分调查表回收2周后进行。结果重测信度为0.92。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双份录入,并经过逻辑检查和双份核对检查。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LD总检出率 PRS量表(修订版)评定共检出LD可疑儿童407名,检出率为10.3%。其中言语型和非言语型LD儿童均为122名(3.1%),混合型LD儿童163名(4.1%)。

男、女儿童LD检出率分别为14.0%和5.0%,男童显著高于女童。男、女儿童LD总检出率及言语型、非言语型、混合型LD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各年级儿童LD检出率比较 各年级儿童LD检出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减趋势。LD检出率最高为一年级(14.5%),最低为六年级(8.3%),各年级儿童L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7,P0.05),非言语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P

2.3 不同类别学校儿童LD检出率比较 见表3。

各类别学校中省、市、区级小学和城郊小学学生在LD总检出率方面存在递增趋势。最低为省级小学(6.2%),最高为城郊小学(16.8%),市、区级小学生分别为9.3%和10.5%,各类别学校学生之间L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基于LD的神经心理模式和当今治疗教育的特点,全美学习障碍协会(NJLCD)和美国神经心理学家Myklebust将LD大致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本研究在该分类基础上,结合筛查评定标准和结果,将言语型、非言语型和混合型LD进行了分

类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儿童LD检出率为10.3%,而近年来国内LD检出率的报道多在7.4%~15.7%之间[3-5]。而Blanchard等[6]2003年对美国儿童健康调查结果显示,6~17岁儿童LD发生率为11.5%;Dirks等[7]报道显示,荷兰四、五年级小学生合并阅读障碍与数学障碍发生率为7.6%;Fluss等[8]报道显示,法国二年级学生阅读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2.7%。本研究结果高于按DSM-Ⅳ诊断标准学龄儿童LD患病率(3%~8%)[1]。言语型、非言语型和混合型LD检出率分别为3.1%,3.1%和4.1%,混合型LD检出率稍高于其他2种类型,言语型和非言语型LD检出比例与相关研究[2,9]基本一致,这似乎与LD儿童言语型障碍高于非言语型的观点[9]不一致。

男童L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分别为14.0%和5.0%,比例为2.8∶1,而近年来国内多数报道检出率比例为2∶1~2.8∶1[3-5],但与静进等[1-2]研究(4.3∶1)以及DSM-Ⅳ标准认为男女LD发生率比例(4∶1)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上述结果是否与近年来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在男女学生的期望值上更趋平等而较以前更易发现LD女童,或因社会发展变化可能对女童冲击较大而使女童发生LD率增长快于男童有关。综合多数研究结果[3-5]或可认为,国内男女LD发生率比例较国外本身要低,可能由于年代不同或样本抽取等多种因素所致。男童LD检出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减趋势,而女童各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提示在一般教育情况下,即无针对性补偿教育的情况下,女童LD症状较难随年级、年龄增长得到改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研究指出,50%以上的LD儿童的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自行缓解或减轻[10]。本研究发现,小学一至六年级儿童LD检出率呈现递减趋势,但言语型LD、混合型LD检出率在各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言语型LD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提高较快,非言语型LD随年级升高改善明显,也提示伴有言语型LD的儿童(含混合型LD儿童)在一般教育情况下症状较难得到改善,此结果尚需要追踪性研究予以证实。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显示了对LD儿童及早进行补偿教育的必要性[11]。

本研究还发现,尽管各年级学生言语型L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年级儿童言语型LD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各年级。可能由于一年级学生尚未涉及用词等复杂用语等情况而较难鉴别,也可能是二年级以上儿童有关LD的症状表现比较稳定,易被评定者辨别。本研究按学校类别不同进行分析,省、市、区级小学和城郊小学LD总检出率存在递增趋势;经过检出率的标准化,省级小学学生检出率最低(6.4%),城郊小学学生最高(16.7%),市、区级小学学生分别为9.2%和10.6%。国外有类似报道显示,不同地区学校阅读障碍发生率存在不同,范围在3.3% ~24.2%之间[8]。这支持了学校因素对学习障碍有一定影响的观点[1],即教师的言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12]。但是学习障碍并非教育剥夺所致[1],本研究认为,造成不同类别学校LD检出率不同除学校因素外,主要可能还受学生择校而致学校生源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即受学生因素、家庭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静进,主编.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静进,海燕,邓桂芬,等.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的修订与评价.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6(3):197-200.

[3] 张纪水,苏雁林,罗学荣,等.长沙市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现况及自我意识水平对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93-95.

[4] 陈美娣,瞿正万,古嘉琪,等.小学生学习困难类型及其综合干预效果的再评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3-14.

[5] 马佳,静进,何珊茹,等.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35-837.

[6] BLANCHARD LT,GURKA MJ,BLACKMAN JA.Emotional,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ofAmerican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a report from the 2003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Pediatrics,2006,117(6):1 202-1 212.

[7] DIRKS E,SPYER G,Van LIESHOUT EC,et al.Prevalence of combined reading and arithmetic disabilities.J Learn Disabil,2008,41(5):460-473.

[8] FLUSS J,ZIEGLER J,ECALLE J,et al.Prevalence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Impact of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on reading development in 3 different educational zones.Arch Pediatr,2008,15(6):1 049-1 057.

[9] SMITH CR.Learning disabilities(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con,1990:54

[10]静进.儿童学习障碍及其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188-190.

[11]DAVID R,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2]吴汉荣.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及矫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5-427.

(收稿日期:2009-02-12)

上一篇:浙江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下一篇: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中的情绪及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