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酒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7-28 10:40:03

冻酒的起源与发展

烧酒指的是用蒸馏方法而得到的乙醇浓度较高的酒,其历史已有多人考证。在酒的历史上与烧酒相对应的还有一类冻酒。冻酒是用冷冻除水法而得到的乙醇浓度较高的酒。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云:可至十年,饮之醉弥月(日)乃解”。由于这种酒浓度大,而且耐久存,所以有人推测是蒸馏酒,从而提出蒸馏酒源于西域之说。然而这并非蒸馏酒,而是冻酒。

《梁四公记》中记载: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7年),“高昌国遣使献方物,……干蒲桃,刺蜜,冻酒,……帝使杰公建之,谓曰:“……冻酒非入谷所冻者,又以高宁酒和之。……酒是入谷冻成者终年不坏,今臭其气酸。高宁酒滑而色浅,故云然。”由此可见,《博物志》中所记载的西域葡萄酒应是高昌冻酒,是在风谷中冻成的。风谷是高山中的岩洞,洞内温度很低,甚至在夏季温度也在0℃以下(在河北省,山民把这种岩洞叫做“风口”,用以保存鲜果)。葡萄酒在风谷中经过冷冻而提高了质量并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是使部分水结冰,同时也除掉了若干杂质,余下的未冻结的酒浓度就提高了。

水的凝固点是0 ℃,乙醇的凝固点是-114.5 ℃。酒主要是水和醇的混合物。一般葡萄酒酿成时,乙醇浓度最多不过10 %左右。在-5 ℃以上时,酒中不会结冰。但在-5 ℃以下时,酒开始结出冰来,随之酒中乙醇浓度提高。假若在-30 ℃时冻酒,则余下未冻的酒中乙醇浓度理论上可提高到30 %。将来冻结的酒倾倒出来就是高浓度的“冻酒”了。在冻酒过程中,某些固定杂质以及某些酸类,都可能随冰冻结而除掉,这就使酒不易变质或长期保存。

冻酒的发明是偶然的,最初仅是为了防止葡萄酒变质,而储存在寒冷的风谷中,葡萄酒冻出冰来,经过品尝而发明了冻酒。随着葡萄的东传,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也在东传,而冻酒也在东传。唐代《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其中富平在今宁夏吴忠西南,“石冻春”应为一种冻酒,并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名酒之一了。到了元末明初,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记载:“每岁于冀宁等路造葡萄酒。八月至大行山中,辩其真伪。真者不冰,倾之即流注。伪者杂水即冰凌而腹坚矣。其久藏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而此不冰。盖葡萄酒之也。饮之令人透液而死。”这说明当时已利用凝固点降低来鉴别酒和浓度优劣。其中指出在极寒时会得到葡萄酒的。据分析,在-40 ℃时,理论上可以得到含乙醇53 %的酒,在-50 ℃时,理论上可以得到含乙醇70 %的酒,而这些酒中又溶解较多的杂醇酯类,当然这种“”饮后会致人于死地。

最有趣的是清人梁章钜,他利用冷冻法来处理搀水酒。他说:“酒之搀水,可以法分之……只须严冬日将酒坛用薄纸封好,夜中露天度之,次早将坛打开,其上必结薄冰一层,将冰去尽,则所存尽酒矣。余官京师时,每夜辄用大碗将此法施之,则次日所饮,无非醇酒也。”

冷冻法是提高酒的浓度和质量的有效方法,冻酒的生产比蒸馏酒更早,但在蒸馏法普遍推广后,冷冻法就逐步被遗忘了。

上一篇:刘志娟面品精选 下一篇:饮食与肌肤弹性的保持及皱纹的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