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乡思非国恨

时间:2022-07-28 06:51:30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老舍的这篇散文就仅仅是追忆北平吗?“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在《景物的描写》中,老舍这样说他对北平的熟谙;但是,敏感的老舍察觉不到北平的危机四伏吗?笔者认为,尽管老舍先生刻意隐藏,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叙述描写中看出端倪。

这篇仅1500多字的散文,老舍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惜。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老舍在用心拂拭自己挚爱的收藏。“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说。其实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老舍更是如此。

一般来讲,我们在什么时候思念自己的城呢?当我们背井离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听到故乡的消息时……但是,如果“故乡”随时可以回去,哪一个游子还会像老舍想北平一样想念故乡?如果思念仅仅是乡情,那么老舍为什么要长期离开自己向往的家园而四处奔波呢?散文大多因情为。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让他人的灵魂随之震颤。因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今天读来,阅读感受已今非昔比;所以要真正读懂《想北平》,必须要真诚地靠近作者本身。老舍的笔触满怀深情,宣告了对北平的留恋;老舍欢乐或者沉思。但是,在写作的这一时刻,是北平的什么消息让老舍难以抑制自己的思念?从教参上我们知道: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也许,老舍在想:眼前看得到的和日后看不到的,究竟哪个更让人挂念? 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北平”,“北平”中有“我”,融合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描写,他不仅要向读者抒发他对北平的爱,而且还要表明他和北平水融不可分割的关系!可是,他不是在北平,而是在“想”北平:想念,想象最美好的北平;反过来,也只能想念了,一时难以回去了;更深的,是担忧,担忧时局突变可能导致的北平沦陷!作者的思念没有产生愉悦,而是生成了敏感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想北平》不同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其他思乡文章,因为它不仅仅是思乡情绪或者生命确证!

单说热爱或者思念,我们甚至能够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看出老北京人对这座古城的感情。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读这篇散文,难道你不会心头一颤?老舍通过《想北平》恢复了对北平的记忆,更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但他心中并不因此安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曾经以为生命还很漫长,也曾经以为你还和以前一样,其实我错了,一切全都变了。”由情真而达情深,结合眼前的时局动荡,老舍不自觉地从纯粹的乡思中抽身,将自己内心雀跃、激荡的感情融合为沉潜、静谧的文字,深刻地表现出对北平平安的期待和呼喊。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心中惦念着的,还是北平。他说人家的城市笨拙、喧闹,北平庄重、有人情味:多明显的地域情结啊!作者运用极为熟练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北平对于他的独特意义!一边是世界各大名城,一边是自己生活的北平,这样的比较显然让人期待一些特别的意义。作者意在表达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于是在《想北平》中,作者的文字如文火炖鳗鱼一样,慢慢地让你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切、真挚的爱!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情!“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把景语、情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他鲜活的文字,竟是那般如锥画沙,不落痕迹。他抒写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可大家知道“杜鹃啼血”的寓意吗?“杜鹃啼血多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国恨的寄托。”很明显,即便背井离乡,也几乎无人用杜鹃啼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那么,作为一个对字眼非常慎重的作家,老舍怎么会这样写呢?很显然,这是老舍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之后的感受和渴望。文人一般不议政事,老舍却不能掩盖自己对北平的深切担忧!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

作者特别说道,北平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平的物产,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中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但是,作者现在哪里?此篇文章是他流落青岛时所作。距离产生美,贫寒的生活也许并不值得向往,只是因为想而不能得,就有了深沉的情思。在《老舍自传》里,还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吗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无论是“想”还是“望”,都是在遥远的地方期待!

用“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尾,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使人情动于衷,意味深长。北平,是老舍的城。即便在这里平凡地生活,也让老舍满足了。但作者的期盼是不是可以达成呢?“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最后一句,因为特定的时刻而让这篇散文获得了一种沉淀的氛围:面对北平即将沦陷的危机,老舍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肯定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在故乡可能面临没顶之灾的时候,老舍《想北平》的目的何在?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个时候思乡,谁言乡思非国恨!

上一篇:《钢琴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下一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应转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