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引导 打造“活”的历史课堂

时间:2022-07-28 05:26:36

适当引导 打造“活”的历史课堂

[摘要]要想打造“活”的历史课堂,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知识引导,建构“活”的历史知识;价值引导,培养“活”的历史素养;情境引导,营造“活”的历史氛围。

[关键词]引导;“活”;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64-02[ZW(N]

[作者简介]杜玮(1982―),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传统的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是结果教学而不是过程教学,学生习惯了等答案。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历史史实的意义、影响或作用部分,教师是最易忽视引导的,常常不自觉地把结果直接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去识记。这样不仅忽略了“论从史出”的历史教学特点,也使学生缺少了自学、合作、展示的机会。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包含四大要素:教师、学生、环境、教材。时下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提出了限讲、合作、展示三点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三个基本要求,课堂也就“活”了起来。然而要打造“活”的、有趣的历史课堂,关键还在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包括点拨、帮助与促成,意在指引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引导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时,出现想说、想做、想明白却不能完成时,也就是处于“愤悱”状态时。当然,教师引导应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只有适切的引导,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不虚,“活”而有效。

一、知识引导,建构“活”的历史知识

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水平,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让课堂知识“动”起来。另外,历史课堂要清晰,必须把握该学科的特性,注重时间与空间的交替教学。教师如果在平时教学中突破并整合好原有的教学资源,建构出有个性且符合学情的可操作内容,重视引导学生从时空上梳理历史知识,进行知识的纵横的联系与整合,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好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进行初三世界历史专题的复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时序性建构知识框架,厘清发展脉络。例如对于15到20世纪的近代英国史,可让学生根据要求归类整理典型大事或关键人物。经过整理,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容易掌握。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以美国几个典型的总统为线索,整理近现代美国史并完成相应的知识框架建构。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引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主或合作学到与建构新的知识,还能将其融入现有知识体系,习得探究问题的一些方法,而且有了质疑、创新的空间,由此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效。这样的课堂,师生、生生进行了深度交流,避免了教师从外部传递、灌输,自然是“活”的课堂。

二、价值引导,培养“活”的历史素养

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则之一是三结合,也就是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结合,这样可以打破一言堂,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集体操作起来就是,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甚至不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可以做“虚”一些,变得“无知”一些,运用“产婆术”,适当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去想、去说,历史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内容时,正值苏格兰公投,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是否希望苏格兰独立?(2)你认为苏格兰能独立吗?说说你的理由。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中英历史与英国的国情,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历史。这就是“从鲜活的生活现场吮吸知识的原浆”,既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引导过程中,当生成和预设不同时,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让思维碰撞,让思维拓展延伸,在引出新的问题的同时,更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思维活了,课堂也自然而然“活”了。

三、情境引导,营造“活”的历史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知识引导还是价值引导,都要努力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由于历史与现实、学生认知水平等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在认知或体验时常会出现一些困惑,巧用历史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故事、史料等,教学则更容易有历史味。如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全班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整体感知并不到位。所以,在新课导入时,笔者播放了2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战争的爆发,先从宏观上进行总体把握,然后再一一去了解。这样就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及好奇心,为接下来进行“活”的微观学习开了个好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

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或小化或细化或具体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中《马关条约》的内容和作用,可以运用比较法,将问题细化: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以及影响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分析时有了切入点,目标问题更明确,就更愿意去尝试、合作探究并分享,问题很快迎刃而解。问题细化或其他方式的引导,均是创设出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情境,这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乐学、乐想、乐说的课堂,必然也是“活”的课堂。

上述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载体,价值是根本,情境是背景。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引导时,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学生学情如能力、思维、知识储备、个性与班级特性等因素,盘“活”课堂四要素,灵活进行知识、价值及情境等的引导,注意引导的适切性,也许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思考、一个对话等,都能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注重适切引导、师生合作,把权利、责任还给学生,建立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体系,以学为中心,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清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共生效应,就是“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亚南.浅议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 下一篇:有效运用“电子书包”提升常态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