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起承转合 注重整体设计

时间:2022-09-14 04:54:44

讲究起承转合 注重整体设计

“历史悠久的浙江民乐”,隶属于我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内容纲要“浙江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板块,是五年级《人 自然 社会》教材中的一课,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和魅力,了解浙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致,培养身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在教学预设中,我们特别注重目标明确有效,策略适宜科学,环节清晰合理。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板块内容特色,通过讨论,我们首先将教学目标具体设定为:1.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等代表性曲目,领略江南文化,感受浙江民乐的艺术风格,初步了解“浙派古琴、浙东锣鼓、江南丝竹”的相关知识;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悠久文化的热爱,并树立继承家乡文化的信念。其次讲究教学的起、承、转、合,重视教学的整体设计。

一、起――欣赏名曲,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是否高效,与其学习兴致有着密切关系。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交响乐《红旗颂》和江南丝竹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并梳理重点问题:这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这两首在感官上有强烈对比的名曲,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耳边萦绕着美妙的乐音,心里感受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样式,学生们怀着好奇心,与教师一起进入教学的起始环节。学习目的性明确,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承――探究新知,把握基础内容

国家督学成尚荣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一文中说: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所以,在教学之“承”环节,我们遵循此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表述对江南丝竹乐曲的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其从中感悟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姿风貌。接着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民族乐器的声音?通过静心聆听、仔细分辨,在学生提出种种乐器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实物乐器,如箫、笛、笙、扬琴、古筝、二胡、琵琶、碰铃和木鱼等。然后,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摸一摸、试一试,学生自主介绍与教师补充说明相结合,学生触摸出声、个别演奏和欣赏名曲片段相结合。这种极其自由的活动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亲切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索情趣。

其次,教师抓住极富浙江特色的代表作《采茶舞曲》,合理构筑感知江南丝竹风韵的平台。从其音乐“小、轻、细、雅”等特点,到对浙江人民幸福生活的表现,中间还穿插着龙井茶的历史、采茶时的情景、茶农们喜庆丰收的欢歌笑语和作曲家周大风先生的创作意图,再加上对采茶动作的律动模仿,使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感受了江南丝竹明快甜美的音乐风格,为我们浙江有这样优美的民族音乐而感到自豪。

三、转――联系实际,紧扣地方特色

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地方课程是各个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地方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社区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把嘉兴的地方民乐融入其中。在本课的教学引导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首先,“学点”选择独具匠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了浙江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作为浙江的组成部分嘉兴也是如此。为了选择我区民乐的好“学点”,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开展调查,寻找身边的民间音乐,带着任务开展课外探究学习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搜集到的有关乐器和音乐故事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讨论,从小组到全班、从个人到集体,使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感知嘉兴的民间音乐。嘉兴民乐不但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曲调优美、伴奏丰富。譬如,平湖的钹子书,使用的主要乐器是一钹一筷,辅以一折扇一醒木;桐乡的花鼓戏,使用的乐器有二胡、板胡、月琴、三弦和鼓板等;嘉善的宣卷,其表演形式分为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在调查、交流、观看图片资料过程中,学生们顿感原来嘉兴民乐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重点学习形式多样。地方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特色,激发其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并培养继承、发扬地方文化的意愿和技巧。因此,教师让学生重点去感受、学习我们桐乡的“三跳”这种民乐形式。桐乡“三跳”又名“纤板书”,是浙北传统的以说唱古今通俗小说为主体的叙事性说唱民间曲艺,是我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教师首先介绍三跳板,通过让三位学生尝试演奏,引发学习兴趣。接着,播放民间艺术家表演“三跳”的视频,使学生对这种民乐形式有初步的感知。在教师提出“我们一起来敲一敲”的倡议后,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劲,每人一个三跳板,迫不及待地敲打起来。从简单的节奏到稍微复杂的节奏,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然后,在学生的伴奏下,教师用桐乡方言唱起《嘉兴是个好地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说、学唱桐乡方言,与教师一起用自己家乡的民乐形式歌唱、赞美家乡。最后,还鼓励学生在平时也可以把身边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民乐形式编一编、唱一唱、演一演,使之深入了解、感悟家乡民乐,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教育。

四、合――拓展领域,完成能力转化

作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地方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地方特色进行感知、了解和传承,更应注重其综合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升。它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只是一大堆死知识、僵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也不只是简单的教师给予、学生受纳。地方课程的内容也要鲜活、灵动,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不断去探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拓展地方课程“历史悠久的浙江民乐”的学习领域,方便学生学习迁移和能力转化。

课堂进入尾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单”形式自学课本上的“浙派古琴”和“浙东锣鼓”两部分内容,并组织开展交流、讨论,重点对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作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多听民乐演奏,甚至选学一样民族乐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去调查、了解、感受、学习民乐,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延伸,完善素养提升及能力转化。

总之,地方课程教学与一般课程一样,如同戏剧,轻重缓急,引领要恰如其分;起承转合,拿捏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就高质有效的地方课程教学。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嘉兴教育学院 314051)

上一篇:“小班化”应该成为优质初中的自觉追求 下一篇:基于充分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