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导演――张刚

时间:2022-07-27 07:58:00

【前言】游击导演――张刚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拍电影并不简单,首先要有“厂标”,这是电影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一个民营企业想获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没那么容易,于是张刚就游击于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以求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他的20多部喜剧电影都是挂着各个厂的厂标走进电影市场的:有上影厂、北京青年...

游击导演――张刚

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位挺有名气的“游击导演”――张刚。二十年间,他“游击”于上海、北京、广州、广西、浙江、江苏、福建、潇湘、峨嵋等电影制片厂,从那里寻觅拍摄电影的指标,为他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寻找名正言顺“出笼”的“娘”。没有拍摄电影的指标(厂标),张刚就无法生存,他的电影就不可能和广大观众见面。张刚凭着对电影的执着,为电影观众留下了近三十部“阿满喜剧”电影,如《丈夫的秘密》《风流局长》《多情的帽子》《哭笑不得》《大惊小怪》《想入非非》《男女有别》《多此一女》《变脸》……最后,仅60多岁的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告别了人世,去天堂继续他的电影梦!

我怀念他是因为他对电影太执着了,我写他是想引起写中国电影史的人的注意: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中国电影时,电影界还有一个“张刚现象”,请记录一笔。

“张刚现象”

“张刚现象”说到底是源于改革开放与我国电影体制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年民营电影企业正在冲破这个体制束缚,迎来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但体制和改革的矛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张刚是向电影体制挑战的第一人。

张刚原是江西省话剧团的演员兼导演,他的梦想是拍电影。他认为舞台演出有局限性,而电影艺术有广阔天地。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他离开了江西省话剧团,于1985年组建了一个“南昌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带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创业拍电影,拍电视。

拍电影并不简单,首先要有“厂标”,这是电影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一个民营企业想获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没那么容易,于是张刚就游击于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以求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他的20多部喜剧电影都是挂着各个厂的厂标走进电影市场的:有上影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有福建、潇湘、珠影厂……因此,张刚就以“游击导演”而名扬电影界。在他带动下,不少民营电影企业也效仿他的做法,拍摄了一些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买厂标的交易方式得以拍摄电影,后来一些电影评论家称这种现象为“张刚现象”。

我和张刚有着多年交往,是好朋友。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来我们上译厂做后期配音的,我担任配音导演。后来他拍摄了近30部“阿满喜剧”,我统计了一下,有23部电影最后对白配音都是我负责帮他完成的――是信任和友谊结下了这段情缘。

我深深理解他在夹缝中求生存之艰难。每次来上海搞后期他的表情是多变的:“喜悦”――他终于又完成了一部他所追求的“阿满喜剧”,他把拍电影比作生儿子,生子不易能不高兴吗?“痛苦”――为电影的发行而发愁,如果卖不出拷贝,还不了债,下一部电影就更艰难了,为筹拍资金而整天陷入痛苦之中。“无奈”――又得为下一部电影找“娘家”,又得花钱买厂标。我从不打听他的经济状况,反正买一个“厂标”不便宜,而且对方要挑剔你的剧本,合不合口味,怕你砸了他的厂牌。拍摄期间要不停地请对方来审看样片,要有高规格的迎送。“笑脸相迎”――对新闻媒体,对各级审查领导都得笑脸相迎,乞求他们对影片的好感和厚爱,为“阿满喜剧”电影放行,求生存、求发展……

当然还有“研究所”一大堆事务要处理,过度的操劳,终于让他病倒了,过早地离开了他钟爱的电影事业。

张刚的创作理念

张刚拍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是深受日本电影导演山田洋次的影响,这位日本电影导演一生都在拍摄描写日本平民生活的电影,在为小人物立传。

张刚从小丧母,在艰苦的岁月中长大成人。他认为中国老百姓太善良了,他们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顽强地生活着,他决心要为小老百姓立传。于是,他以“阿满”这个小人物为代表,写不同的阿满,表现各种阿满的生活、工作,表现他的喜怒哀乐。“阿满”这个名字非常平民化,每部电影的主角都叫阿满,但并非同一个人,而是不断变化。张刚有一个创作想法,一定要用喜剧形式来展现阿满这个人物。小老百姓的生活太艰苦了,生活里要多点笑,多点幽默,多点人情味,要让人们在笑声中度过每一天,忘记忧愁,忘记痛苦,让人们期望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张刚在“阿满喜剧”挑选演员方面也有一个宗旨,男演员形象不求好,丑点也没关系,因为阿满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不少缺点,这才是活生生真实的老百姓。牛摹⒅傩腔稹⒚永明……都饰演过阿满。

而挑选女演员要讲究,要美些、漂亮些,她们爱上阿满是因为阿满的心灵美。岳红、凯丽、徐雷……都在“阿满喜剧”电影中担任过女主演。

剧中的情节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当然会选择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会有所夸张、扩大,但人物的嬉笑怒骂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因此观众会感到特别亲切。

据调查,“阿满喜剧”电影在中小城市特别受欢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电影拷贝平均每部都在200个以上,超过不少大导演拍摄的影片。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张刚能维持生存,能不断推出他的“阿满喜剧”。这给张刚创造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他又当老板,又当制片人,又当导演,又编写剧本,往往还自己主演阿满,过过戏瘾……

“阿满喜剧”电影的得失

在怀念老朋友张刚之际,也说说我对他的电影得失之感。

一组系列电影能连续坚持拍摄近三十部,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件不易之事。张刚的创作理念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用喜剧形式来表达小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为中国电影百花园增添了色彩。他对电影的执着和努力也是十分可贵的,特别是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坚持不懈追求电影梦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借鉴学习。特别是他的摄制组纪律严明,多次获广电部电影局的表彰嘉奖,是优秀摄制组。每当提到这件事,他都会对我说:“老孙,我的摄制组能评上优秀,得感谢你们译制厂对我的教育。干事业必须这样,要有严明的纪律。”

张刚第一部电影是来我们厂配对白的,当时老厂长点名让我负责完成配音工作。我和张刚第一次见面后,我告诉他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我们开始工作。第二天上午他带着两个助手八点半到我们厂,一看我已带领所有配音演员坐在放映间等他们了,他闹了个大红脸。我告诉他,译制厂准八点正式工作,一到八点,放映机就把片子放出来,我们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到厂的。从那以后,整个配音工作期间他都提前到厂,并对我们配音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印象深刻。后来他的摄制组拍戏也制定了纪律:去外景点拍戏,八点开车出发,他总会提前十分钟坐在车上,到八点就开车,迟到的人自己打车去拍摄现场,还要受到批评。形成了制度,自己又带头遵守,所以他带领的摄制组工作效率特别高。

回过头来也说说他影片的不足之处。张刚每部影片的投资成本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像现在的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他那时能凑到一百万算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他最后投资最多的影片也没有超过一百五十万。所以拍摄时间抓得特别紧,在现场磨戏是绝对磨不起的。我曾参加过他的摄制组,演员晚上对词、排戏,第二天拍摄,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有时戏显得不精细,甚至有些粗。关键是他的很多剧本是赶出来的,开掘不深,浮于表面,多部影片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人再有才能,本事再大,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曾经多次跟他交换意见,向他提出:你要搞系列电影,应该成立一个搞剧本创作的班子,让作家为你写剧本,花点精力好好写。他苦笑着对我说:“老孙啊,我何尝不想这样干,一是成本太高,我没有钱,二是时间耗不起,我无法等他们两年三年拿出个剧本来,是否能用还是未知数。”

关于演戏,我劝过他多次,让他别自己主演了,把精力放到剧本上,放在导戏上,演员多得是。最后他听我劝告,自己不演了。但是他的精力也无法全部投入到拍戏上,分散他精力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他也常常发脾气!要奔钱筹拍摄资金,要奔“厂标”,要奔卖拷贝,要为“电影研究所”的生存而拼命……所以有些戏显得粗了些,人物浮于表面。戏拍得挺热闹,但给人们留下多少启示和回味呢?

张刚坚持电影必须拿到上海来做后期,请我们译制厂的配音演员为他的影片配音,这是一种信任和默契。他有两三部“阿满喜剧”,是“厂标”方坚持在当地做后期无法来上海,他都很后悔,但无奈啊!

在为他的影片做后期配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和他商量改台词,使之说得更生活些,更人性化些,更风趣幽默些,甚至加上点人生哲理。演员表演上的不足之处,我们也通过声音做些弥补,比如哭啊,笑啊,在画外加上一两句台词作个补充等等。总之通过配音为影片加点分,这是张刚信任我们的最大原因。我自己是演员,参加过很多摄制组,我深深感到拍一部电影不易,所以凡是来我厂做后期配音的影片,我们一定做到为影片加分。我这辈子先后为300多部电影、电视剧做后期配音导演,也结交了很多导演朋友,如广春兰、谢雨辰、达奇……张刚的拼搏精神十分可贵,所以我愿为他尽一份力。当时也有人说,张刚给我报酬高,所以我一直为他做后期,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同行们,我作为他影片的配音导演,开始每部戏150元,后来最高的拿过2500元酬金。现在年轻演员会说,这算个啥!是的,我们这些老家伙,讲的是别人对我的信任,讲的是情谊,讲的是干点实事,讲的是能为电影出点力,能做点小小的贡献就满足了!所以有记者问我:“孙老师,你怎么没有买房子?”我告诉他,早些年40万元一套房,我缺个“零”,如今400万元我还是缺个“零”,我就租房住吧。

“拍电影离不开上海”

张刚干电影,他总结一条心得:“拍电影离不开上海这个电影发祥地”。他曾多次对我说:搞电影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是上海电影界的这些朋友们帮我实现了拍电影的梦想,特别是“阿满喜剧”系列电影。我们打开“阿满”电影的主创人员名单,可以找到许多上海电影人,摄(影)录(音)美(工)化(妆)服(装)道(具)拟音、作曲、乐队指挥、配音……而且上海电影人也为张刚研究所带出一支他自己的拍摄队伍。张刚的儿子张坚后来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摄影师,张刚的助手黄彪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视剧导演,以此为基础,“研究所”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电视剧拍摄团队。张刚一直都感谢上海电影人对他的支持和厚爱,他在上海有很多好朋友。特别让他感动的是,耄耋之年的吴茵老师,被张刚对电影的执着所感动,参加了他的“阿满喜剧”的拍摄,在影片中饰演阿满的母亲,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剧中的阿满由张刚亲自扮演。这一段戏中的母子情谊一直延续到生活之中,当张刚在北京拍戏时获悉吴茵老师去世的消息,当天拍电报给我,让我置办一个大花篮,上面一定要写上“上联:妈妈安息;下联:不孝儿张刚痛悼”。后来我和吴茵老师家属沟通,他们理解张刚的情谊和心情,但拍戏和生活毕竟不能一样,同意大花篮上这样书写:“吴茵老师安息!南昌电影研究所张刚痛悼”。

“游击导演”张刚十分看重上海电影界的力量,懂得借助上海的电影人才实现他的电影梦,而今上海电影界该如何改革再创辉煌呢?我们这些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老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上影厂重振雄风,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想在天堂的上影人也在期待着这一天!

上一篇:当前信息社会如何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 下一篇:论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