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7 07:27:24

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朗读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66-02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此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朗读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结合本人多年的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掌握朗读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正确”即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流利”即要求读书时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断连疏密,可以引导学生动笔做适当标记,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记号,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朗读停顿的注意,然后再多次练习朗读,以确保达到“流利”的水平;“有感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称为“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学生要想把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不是件易事,教师需要在朗读技巧上加以引导,如句子词语间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重点字词的重读等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指导技巧不可能课课齐全,次次具备。因此,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文章中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反复练习,加深记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文章也不例外,本人认为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地文章,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就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夯实了基础。

二、范读引导,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浅,知识面相对狭窄,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不强。如果不给予小学生任何指导,他们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文章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可能对文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范读。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文时,老师用温柔的声音,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范读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切身感受到燕子的到来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如此范读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争相站起来表演朗读,对朗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文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感情,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生动地表达出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或指导朗读时,好的示范朗读往往能收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例如《闹花灯》中有一段描写龙灯的句子。老师可以先出示龙灯图,接着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读到“金光闪闪”时,将语速放慢,突出这个词,当读到“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时,语速逐渐加快,同时脸上流露出惊喜状。老师因利势导,再让他们说说听了之后感到这条龙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跟老师一起读,这样数次训练后,学生渐渐就可以把龙读“活”了。

在教学中,也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一些发音清楚、响亮、普通话比较流利的学生,重点加以培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示范朗读,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有的学生好胜心强,争着范读,使班中的朗读气氛越来越浓。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三、体会课文意境,培养朗读能力。

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紧密相连,其中细腻的感情,唯有阅读者用心有感情地去朗读,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文章中文字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读“山”时脑海便呈现山的巍峨雄壮,读“海”时眼前立刻有海的博大深邃。如《丰碑》这篇文章虽然悲壮感人,但是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在学生的心里,文中的人物形象只能是程序化了的英雄。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乡绅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水平。

在课堂上运用音频、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工具,用较为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荷花》一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文章内容满是作者对荷花的无限喜爱和赞美。特别是第四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和蜻蜓说话,和小鱼交谈……这一节是全文朗读的重点和难点。课前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开头中,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能将人带入梦幻境界的乐曲。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和小蜻蜓娓娓交谈……接着,启发学生说说朗读这一节的语气。点拨学生读最后一句时,要渐读渐慢,形成语音已绝而语意未断之感,读省略号。最后,我又再一次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舒缓的、轻柔的、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整节课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阅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还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上一篇:谈怎样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