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学视角的公司治理结构思考

时间:2022-07-27 05:01:46

基于法学视角的公司治理结构思考

摘 要:自十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建立健全合法合规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是现代企业完善管理、提升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文章从界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等相关概念出发,论述了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律缺陷,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法律 作用 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85-02

一、相P概念界定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

就法学意义上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调整公司内外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法律制度安排,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一般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股东、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债权人、雇员等。

(二)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学理论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法律制度及其规范的设计是各相关利益均衡、妥协的产物,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及其规范的设计也是如此。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构建一种有效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在法律上和现实中都得到有效的均衡实现。

二、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法与市场经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立法的进步,可为法律的发展提供新的课题,为执法提供更多的保障;治理作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法律的调控和渗透。

其次,除了经济效益,效率、平等、正义、交易安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都是公司治理的目标。传统的公司治理偏向于内部治理,即通过法人治理实施的活动,法人治理的核心是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机构及其权力分布,常见的公司治理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机构的设置,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随着发展,公司已经不仅仅涉及投资者(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是越来越多地与社会的其他主体关联起来。股东与管理者的委托问题只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冲突中的一种,公司内部治理也仅仅维护了股东,并且主要是大股东的利益,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小股东、职工、债权人等照顾得不够。于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颠覆了股东至上主义的前提,认为公司不仅仅是由股东所有,其他对公司做出特殊投资的相关主体也应该从公司得到回报。公司治理的功能应是获得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利益最大化。在这套机制中,传统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之间需要制衡,但不是为了利益平衡而制衡,最终的目的应是获得科学的决策方式和途径,能使公司有效运行,各方公司参与人的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实践中如何将这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变为可以落地的制度,可以从立法层面设计。法律不仅能设计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互相制衡的机制,还能设计相关利益者的保护机制,通过赋予相关方权利和义务来实现制衡。

三、公司治理结构法律层面的缺陷

(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够透明

虽然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规定,但整体看来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很难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一方面,这些规定散落在各个条文之中、缺乏系统性,并且深度不够,甚至在很多地方存在盲点与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惩戒机制的规定原则性太强,不易操作,实际处罚力度不够,违法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包装,就能再次进入市场。

(二)董事和董事会制度方面的不足

1.法人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董事职务的解任未明确。表现在,第一,对法人能否担任公司董事未明确;第二,《公司法》中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作了具体规定,但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法律后果、解任程序等问题的规定不够完善。

2.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独立董事提名受大股东操控现象严重;独立董事人员构成不理想;独立董事的实际运作仍待改进。

(三)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不足

1.中小股东知情权被侵害。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披露,维护股东的知情权。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主观违规和非主观违规两类情况:主观违规是上市公司故意隐瞒信息;而非主观违规则是上市公司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集中表现在临时公告中对应该披露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以及披露程序不妥。另外,股东在完成出资后,已不可能再对公司的财产享有最直接的支配权,尤其弱小的中小股东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对公司经营状况渐渐陷入模糊不清的状态。

2.派生诉讼制度未能有效实施。虽然法律确立了针对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诉讼制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股东诉讼案例,但由于案件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不能真正触及大股东及相关公司高管的“痛处”。同时,我国许多上市股份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在大股东控制下,公司的管理层成了大股东的代言人,而国有股的主体虚位又使其几乎不受任何人的监督,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在实践中,大部分股东因派生诉讼的收益小且诉讼成本太大的特征而不愿意为公司利益提起派生诉讼。

3.中小股东的参与决策权很难实现。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中小股东的权力行使空间实际很小,在股东大会上提出临时提案和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是股东在必要的情况下行使股东权力、纠正管理层行为的两个重要渠道,但这一愿望目前还难以实现。

(四)职工参与制度不完善

1.对职工代表大会的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公司法》也规定公司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但是对于职工代表大会的权限却没有明确规定,仅指出职工代表大会有权选举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于不设置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业,《公司法》没有规定惩罚措施。换言之,公司可以设置职工代表大会,也可以不设置。这势必会导致大量的私营公司不设置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设置了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能够真正履行职责,从而使公司法的规定沦为一纸空文。

2.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的立法缺陷。在职工董事的规定上,只规定公司可以设置职工董事,但是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也就是说仅仅为职工董事出现在董事会中增加了可能性,至于是否真正会出现,则要看股东们的选择。同时,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与其他的董事和监事法律地位。另外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的相关规定缺失。

四、构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学对策

(一)建立完善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响着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公开透明程度应该更高。只有将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更好地公开,才能促进公司在阳光下运行。这就要求在《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进一步具体规定信息披露的细节。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经营管理者(经理层)向董事会进行信息披露;二是董事会向股东会进行信息披露或说明责任;三是公司向社会各利害相关者进行信息披露。

(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衡机制

公司治理主要由内外部环境构成,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在资本多数决定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存在大股东武断决定公司事务,小股东发言权太弱的问题。这就需要实现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制衡,让更多的小股东真正参与到公司治理与经营。为此,笔者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强调股东平等的原则,原有的一股一权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真正的实质平等。《公司法》中应同时体现追求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条款。其次,应规定大股东对小股东承担更为严厉的民事责任,加强其滥用表决权损害小股东利益时的惩罚力度。再次,还可将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的机制合理引入,同时建立有利害关系股东的表决权排除制度。另外,关于监事会方面的制度完善,笔者建议从财务、职权设置方面进行改善,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同时强调监事任职的专业性并加强监事会的问责性。

(三)完善职工参与制度

拓宽、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的参与形式。职工代表大会是最能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参与形式,这一传统的职工参与形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但限于我国现有法律中关于对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形式的限制在国有企业,应加以拓宽和完善要在公司制等其他企业形式中确定职工代表大会制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并规定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人数的都要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的组织、活动方式给予明确规定,使这种参与形式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参与的职权、程度及侵犯参与权的保障措施。对于参与的范围应界定在关于职工切身利益领域的工资、奖金、劳动保护、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职工福利基金、选举罢免职工代表的权力等,由此与股东大会和公司管理者的职权相区别。同时增加职代会对破产等重大营决策的审议决定权,对企业中国有资产的增殖保值行使财务监督权,增加对国有资产的运作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制度,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对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时,人身、财产及职务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增加违反职工代表会制度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规定没有建立职代会和违反职代会制度所作出的行为无效,经指出仍不设置和违反规定的,企业将被处罚,直接责任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权责利的分配安排,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智慧。为了促进我国公司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兴盛,我国立法者需要在关于公司治理的法律体系中充分体现权利制衡原则,通过具体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公司在法律的框架下实现良好治理。

参考文献:

[1] 周天舒.中国公司治理法律规则发展模式的再探讨: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J].中国法学,2013(04):99-107

[2] 赵万一,华德波.公司治理问题的法学思考――对中国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法学,2010(09):2-21

(作者单位: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李雪)

上一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分析 下一篇:浅谈对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