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风景,不只是浪漫

时间:2022-07-27 04:39:46

在各种高速交通工具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自行车也不再只是怀旧、浪漫的代言而已。自行车简洁的两个轮子上不停转动的是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里自由、洒脱、快乐的期待与希望。

2014年9月8日,清华西门自行车市场。北大新生――来自台湾的小中同学挑了一辆自行车。因为住在万柳,到北大上课是一段不远不近的路程。坐公交麻烦,打车不现实,骑自行车正好。清华西门的自行车市场是小中的室友给他的强烈推荐。付完钱一切搞定后,小中弯腰捡起一块砖头,这是室友给他的第二条忠告:要防盗,先拿砖头将自行车磨成破车模样。

像小中同学一样,刚刚踏入校园的小鲜肉们,大多数都是在购买一辆大学生活必需品自行车时,学到了大学第一堂“杀价”课及大学生活第一技――防盗。有的同学一掷千金,坐拥装备精良的山地车,在平坦的校园小路上风一般一闪而过,留下身后无数艳羡,“哇塞,快看那车是当下流行的‘死飞’”;也有的同学精打细算,二手车还价还得不亦乐乎,“老板,再少5块我就要了!”老旧的车饬饬,此后4年从一而终,小日子照样过得风生水起。

每天最折磨人的第一节课,就算晚起了10分钟,只要抓紧蹬几下踏板,就能踩着铃声的尾巴冲进教室;周末闲来无事,邀上几个有车一族的小伙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生第一次交了女朋友,请长发飘飘的她斜坐在后座,告诉那些还过光棍节的哥们儿,什么叫做“裙角与发丝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毕业离校了,在告别会上把陪伴了自己4年青春的爱车郑重地托付给后辈,就算红了眼睛也绝不承认女汉子也有眼泪:“我不是玻璃心,就是,舍不得。”

似乎从拥有的那一刻开始,自行车就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存在于大学生活中。它便捷、轻巧、简单又浪漫,既缩短了教室与宿舍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哥们儿和闺蜜之间的心有灵犀。当然,还有许多对眷侣,美好的初恋跟着车轮的转动一起起步:边骑边聊的路上,回头对望的瞬间,第一次知道了红颜一笑的惊心动魄;或是急刹突如其来,撞上坚实而温暖的背,突然发现自己的心跳脱离掌控。不过。自行车也有惹人心忧的时刻。车子坏了,好不容易在隐匿在校园周边的修车铺里把车修好却再没有从前的“脚感”;小偷光临,连锁带车囫囵抱走,空留一地空荡荡的凄凉。温馨、惬意、快乐,或是焦急、无奈、愤怒,这些情绪都由自行车而起甚至弥漫在整个大学生活中。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从何时开始,自行车有了这么大的魔力?

故事要从1999年开始说起。这一年,高校扩招政策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开始推行,与之相伴的,是为了包容更多学子而兴建的新校区和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比从前更广阔的校园,既开阔了同学们学习、生活、运动的场所,使大家得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肆意徜徉,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耗费在切换生活区域和学习区域之间的时间成本呈正比增加。于是此时,自行车就成了及时的一场雨,雪中的那块炭。它环保、方便、易学,最重要的,是对得起学生党那薄如蝉翼的钱包。于是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驶进校园,在林荫道上交错蜿蜒,成为在校时司空见惯,毕业后却心心念念的一道独特风景。

金庸老先生说:“刚极必折,情深不寿。”同学们对自行车的一网情深,后来也惹出了一番江湖事端。比如骑自行车到处跑虽然方便,可停放却不那么顺心。根据某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面对“你常把自行车停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做一个好好学生“总是停在车棚”,而有20.8%的人“总是随便停,没有固定位置”。当然,这也不见得是学生不愿意好好停车,有24.3%的同学说,“学校没有车棚,只能自己找地方”。

随意停车的结果是使得自行车到处占道,干扰进出,也影响正常行车,校园也因此显得杂乱不堪。更有甚者,在毕业时不将车一块儿打包带走,留在校园里年年堆积,落满灰尘,成为无人认领又难以处理的“僵尸自行车”。其实刚刚提到网络问卷调查中,对“如果你毕业了,你想如何处置你的爱车”这一题,只有7.69%的人勾选了“都是烂车旧车了,扔了算了”,其余人都选择“卖了它,赚几块钱路费”,或者“送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可见,同学们并不是没有惜车如金或好车送美人之意,奈何市场规律严苛,极少有用了几年的旧车还能寻到下家,而且也不是每个匆忙的毕业季都能留出时间去为爱车找到合适的归宿。理想与现实之间拉开了巨大的鸿沟,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就卡在这条鸿沟里,上下不得,进退两难。

不过近年来,有关自行车的问题虽然增多,却也引起了校方和相关部门的注意。今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园内一共设立了6个公益自行车停放点,推出了100辆不上锁、无主人、想骑就骑的“小红车”。其实不管是“小红”、厦门大学的“小绿”,亦不管是福州大学对贫困生的特殊照顾,还是清华大学惠及全校的公平,“僵尸自行车”复活后的面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通过这一举措,以实际行动向同学们讲述了“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而各大学在对待“僵尸自行车”上举轻若重的态度,既体现了一座学府该有的严谨审慎,也将成为4年大学生活中,同学们能够耳濡目染却不会腻烦的教育财富。

更为严峻的,是每日上演在校园小道上的自行车与机动车的“混战”。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学生蔡甜甜的微薄里常常有这样的字句:“学校的路总是堵得我很慌张……”每天中午12点左右,同学们纷纷从教学楼里涌出,校园道路上自行车与汽车交错而行,整个道路通行变得异常缓慢。到了12点,拥堵达到高峰,路上几乎都是龟行的速度。路阻最夸张的时候,生活区门口的道路完全被各自抢道的私家车和自行车堵死,想要从中逃离,要么把自行车停在路边走回去,要么骑车跟在车流后面慢慢挪。

其实温州大学城的情况并非特例。校园里,悠然骑行的自行车被身后急脾气的汽车司机狂按喇叭;只能单行的小道上自行车骑骑停停,是为了不断给汽车让路;更有甚者,互不相让的自行车和汽车发生刮蹭事件后酿成校园聚众事件……凡此种种,皆因在经济发展飞速的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汽车这个“新欢”,冷落了自行车这个“旧爱”,新欢旧爱相争,引发了严重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权问题。

于是,越来越多有关校园非机动车的管理政策被推出,彰显了校方严谨治校的决心,也透露着关怀学生安全的温柔情怀。2014年5月,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对大学生进行道路改造,分配更多的路权给自行车和绿道,并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促使这一决定落实在一纸公文上的原因,是近年来大学城内的自行车的行驶怪状:学生族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溜冰,过街天桥无人走,却在天桥底下集体横穿马路……安全隐患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这促使学校和政府开始认识到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问题。为了增加自行车路权,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决定在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之后,与外环自行车道连接成网,共筑大学城的“慢行系统”。如此一来,现在“人车乱舞”将为安全、规范的行车秩序让道,大学城将重回轻车慢骑的宁静时光,大学亦将找回丢失已久的情调、情致和情怀。

一位四川大学毕业生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大学里消失的风景线?》的文章,其中罗列了诸如“交谊舞”、“铁饭盒”、“黑板报”、“木吉他”、“取信”等等现在的确已经难得一见的旧物,但令人惊讶的是,被作者列于榜首的,却是“自行车”。

这篇文章的发出或许与四川大学此前出台的《校园交通秩序管理暂行办法》有关。其中一条“校园道路上严禁骑自行车搭人”的规定在网路上一经传播,便如沉石入湖,惊起回响不断。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二学生吴栾说,据他调查,99%的同学都对这条规定有意见。“先不说谈恋爱,顺带搭个寝室里的同学也太正常了,毕竟学校那么大。”而已经毕业的川大学生王同学也从毕业生的立场支持吴栾的观点:“自行车载人还是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体验”。在她看来,同载一辆车的同学情谊和来自后座若有似无的暧昧心动,都是大学生活里的必修课。没有这些经历的话,“人生总觉得会有遗憾的”。

在同学们共同经历的这段青春里,自行车作为人生中最美时光的一个符号,承担的不再单纯只是代步功能;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而是自行车带来的方便。在各种高速交通工具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自行车也不再只是怀旧、浪漫的代言而已。自行车简洁的两个轮子上不停转动的是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里自由、洒脱、快乐的期待与希望。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十七岁的单车和我,圆舞曲周期很莫扎特,追逐中的上坡下坡,几分雨果段落曲折”。这样美好的大学生活,谁不想留住呢?

上一篇:配网监控系统的应用 下一篇:规矩期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