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的几许思考

时间:2022-07-27 03:22:24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的几许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直强调课堂要发生改变,不仅仅是师生双方关系要改变,更是课堂内容、课堂互动方式等等的转变。因而很多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这样的使用是不够的,并未充分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也未真正体现新课程的内在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显示技术等。但多媒体课件多只是集合了视频、声音、文字资料的课件,某些课件更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摘抄,没有很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在思想品德课中普遍做法之一是用于创设情景、生成课堂教学氛围。在2010年四川省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中,参赛老师都准备了课件。如“不盲目追星”这课,很多老师都选取了“杨丽娟疯狂追星”的视频资料。从内容上来说,此材料突出显示了追星的弊端,但如此疯狂追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来说是非常少见的,虽具有典型性,却未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间上也是2008年以前的。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一内容仿若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无关痛痒,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追星利弊的思考正确追星这个价值观取向目标的达成我们也就抱有疑义。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多媒体课件成为教材的翻版,是对教材中某些话语的摘抄,而且在课件中引用大量的习题,学生一直处于“抄笔记――做题”这样的氛围中,课程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更与课程改革的本意相去甚远。

评判课程内容好坏与否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从课程中学会一点知识,懂得一点道理,得到一点感悟,引发一点思考[1]。多媒体课件以其特点得以广泛运用,但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这是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起到更好的作用。第一是网络技术,思想品德课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应随时关注时间距离近、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这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但有些资料可以由学生来收集完成。如谈到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地的具体实施办法等学生可通过报刊、政务公开网站等查找到相关资料。这样的收集可在课外完成。在讲到本地的可以用来作为课堂案例分析、情景带入的材料时,我们可通过网络得到更多信息,为全面分析案例并提供解决方法提供更好的依据,还可通过网络反馈建议,为事件的解决提出自身的意见。这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是通信技术。思想品德课是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学科,这要求教师对于学生中流行的想法、看法都有所了解,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仅仅靠一周有限的周课时,对于学生的了解尤其是思想上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师生互动平台,使师生互动能随时进行。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课堂,但笔者不主张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强调的是生活化,要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结论应用于生活实践,课堂强调生活化也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思想品德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作用。因此,课程中所使用到的素材是为了更好地强调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多媒体课件都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课程本身和教师的素质。如果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对于课程内容又无精心的准备,这不能说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教材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怎样与周围的人更好的相处,怎样参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问题,如与周围的人相处这个问题,教材上所举的事例不一定适合本校的实际学生情况,事先做了解并发现学生的突出问题,课程实施才能有好的效果。如果仅仅是下载的课件不加修改或只是少量改动某些内容,那肯定是不恰当的。

要真正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质量,使用中必须要关注学生实际。在使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不能只关注怎么样让课堂热闹起来,更要明确让学生收获什么的问题[2]。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知识,还应是让学生懂得道理,能运用教材中的观点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不能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只是对知识的梳理,只是怎么样分析题目;引用的视频、图片也不能只是课堂活动的由头,而要突显课程内容所强调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很好的借鉴、指导,这才是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应该学习的“知识”。

因此,教师要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编写多媒体课件时也要注重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选择的情境材料中提炼出问题,发挥问题导向性作用,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调动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只有这样个性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才能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改变课堂的推动力之一,切实推动课程改革。

【参考资料】

[1]吕宗清,尹基峰. 紧扣七个点.提高课堂实效.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4).

[2]方长明. 提高生活化课堂效率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