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的法律地位探析

时间:2022-07-27 01:32:27

网址的法律地位探析

Internet将全球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联为一体,构成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网络空间全球化、虚拟化、非中心化等特点动摇了传统管辖权的根据,使得对Internet案件的司法管辖陷入困境。面对大量发生的网络案件,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管辖基础,网址(WebSite)能否作为新的管辖根据随之凸现出来,网址的法律地位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由于它事关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协调和Internet的健康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有关观点和美国的司法实践对此问题作一探析。

一、有关网址法律地位的几种观点

网址是否构成新的管辖根据,学者们尚没有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一)区分论。有些学者通过考察美国法院的司法实践,把网址区分为被动型网址(Passive Web Sites)和互动型网址(Interctive Web Sites),被动型网址仅仅为访问者提供浏览信息,而互动型网址除此以外还可以让访问者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如Email地址,并向访问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互动型网址与法院地构成充足联系,因而可被作为管辖根据,而被动型网址则不能作为管辖根据。

(二)否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仅有网址并不构成与法院地的充足联系,因而网址不能作为管辖根据。法院要对一个非居民行使管辖权,还必须有其他联系因素存在,如被告在法院地缔结合同、在法院地从事商业活动等。

(三)不确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虽然网址在网络空间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定的关联度,但这种关联是否充足,还不确定。将网址作为管辖基础,目前尚无充分根据。

由于目前Internet案件多发生在美国,因此在对这三种观点作出剖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关于Internet案件的司法实践。

二、美国关于Internet案件的司法实践

(一)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属人管辖权

在美国历史上,得到承认的司法管辖权主要有三类:属人管辖权、属物管辖权和准属物管辖权。Internet案件属于属人管辖权的范畴,因此,本文只介绍与Internet相关的属人管辖理论。

属人管辖权(In Personam Jurisdiction)是美国国际私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某法院具有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权限并且其本身具有约束当事人的权力。按照早期的“权力支配”理论,对被告的属人管辖权被认为是法院司法强制力的一个功能。因此,被告在法院地的“实际存在(Physical Presence)”,如被告在法院地有居所或住所、被告出现在法院地等联结因素被视为管辖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辖权称为一般属人管辖权(General Personal Jurisdiction)。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国际间人员交流的日趋频繁,外国居民在法院地的“瞬间存在”是否构成管辖根据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权力支配”理论暴露出的缺陷迫使最高法院对属人管辖理论进行改革,使属人管辖权的依据由“存在”转变为“联系”。

在1945年的“国际鞋业公司诉华盛顿州”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对属人管辖权作了进一步发展:“如果非居民被告(Non―resident Defendant)没有出现在法院的辖区,法院要想使其服从属人诉讼的判决,被告与法院之间应有某种最低联系(Minimum Conmcm),并且诉讼的产生起因于该联系。”但该项管辖不得违反宪法第14修正案“正当程序(Due Process)”条款中关于“传统的公平和正义观念(Traditional NotionsOf Fair Piay and Substantial JUStlCe)”要求。

该案是美国州际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特别属人管辖权(Specific Permnal Jurisdiction)――长臂管辖权(Long Arm Jurisdiction)萌生的开端,“最低联系”标准开始取代传统的“权力支配”理论成为新的管辖依据。美国各州法院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了这一理论,并发展出一些新的管辖标准,如有意接受(Purposefully Availment)、营业活动(Tramsaction Of Business)等。

美国长臂管辖权理论表明,即使一个非居民被告没有在法院地“出现”,只要他与法院地有某种联系或有意地与法院地建立了某种联系时,美国法院倾向于对被告行使一种特别管辖权。

(二)美国法院与Internet相关的司法实践

正如新型交通工具使“权力支配”理论显露缺陷一样,现代通讯工具-Internet也使“长臂管辖权”理论陷入困境。在Internet拥有一个可被全球访问的网址便构成新的管辖根据吗?让网址的经营者隶属于一个他从未实际接触过的地理空间的法院管辖符合传统的公正和公平观念吗?美国各州法院对此并未形成一致看法。目前,美国关于Internet的案件主要有两类:

1、涉及网址的Internet案件

案例一:(Bensnsan Restaurant Corp.v.King)原告是纽约州一家著名爵士乐俱乐部“蓝记号”的拥有者,被告是密苏里州一家同名俱乐部的经营者,被告利用自己在密州的Web站点为其“蓝记号”俱乐部作广告。原告向纽约州被告侵犯商标权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纽约法院认为,拥有一个可被全世界访问的网站并不构成管辖的基础,如果被告没有针对纽约州的“进一步行为(Additional Activity)”,并且从纽约州获取利益,就不构成对纽约州的“最低联系”,因而拒绝行使管辖权。

案例二:(Inset System,Inc.V.Instruction Set,Inc)本案的原告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家软件公司,被告是马萨诸塞州的一家科技公司。1996年原告在康州法院,称被告侵犯了其商标权,原因是被告在Internet上设立的站点使用了“”的域名。被告认为康州法院没有管辖权,而法院认为被告设立的站点可以被康州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访问。康州有约10,000人可能访问了该网址,而且其站点上的广告也构成了对康州的重复商业引诱(Solicitation Of Business),根据康州“长臂”法案和“最低联系”原则,法院拥有管辖权。

案例三:(Cybersell Inc.V.Cybersell Inc.)位于亚里桑那州的原告和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被告是两家同名公司,原告向亚里桑那州法院,称被告侵犯商标权。法院认为根据本州“ 有意接受”标准,有必要对被告的网址作出定性,结果被告的网址被认定为被动型网址,法院因此拒绝行使管辖权。上诉法院对此裁定持肯定态度。

案例四:(Candlestick,Inc.v.Candlestick,Inc.)被告是一家位于加利弗尼亚的体育用品公司,该公司在加州设立了域名为“”的网址站用于商业经营,被告在堪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同时被另一家同名的公司控告侵权,此前被告在堪州没有商业活动,在宾州也只是刚刚同意向那里的一所大学提供运动衣。宾州法院认为仅有网址与该州的联系并不构成足够的联系,法院要行使管辖权,还需要有其它的联系因素,向州内大学提供运动衣不属于最低联系,因而宾州法院没有管辖权。而堪州法院却认为被该州访问的网址已经构成了法院行使管辖权的足够根据。

2、其它案件

案件五:(CaliFnia Software.v.Reliabilitv Research)在该案中,位于内华达州的被告通过Email和一个BBS散布对原告的诽谤言论,因而被控侵权。该Email被发往加州,BBC的内容可被包括加州在内的所有网络用户看到,加州法院据此行使了管辖权。

案例六:(Richard Howard.Inc.v.hogg)本案的一审法院认为通过Email建立的合同关系满足了“最低联系”原则,因而行使了管辖权。但上诉法院认为Email是案件的证据问题而不是管辖根据问题,一审法院对Email进行了错误的定性。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的司法实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国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种类繁多,既有关于网址的案件,也有关于Email、BBS的案件;既有关于合同的案件,也有关于侵权的案件;

第二、美国法院已将“长臂管辖权”延伸至网络空间,主张利用长臂管辖理论对Internet案件行使管辖权;

第三、美国法院对Internet案件的管辖权根据尚处于摸索阶段,反应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势头,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有的法院认为拥有一个可被全球访问的网址即构成与法院地的充足联系,还有法院主张Email、BBS等也构成管辖的依据,但有的法院持相反的态度,而且不同的法院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有的主张根据“最低联系”原则行使管辖权,有的法院主张根据“有意接受”标准行使管辖权,也有法院根据“营业活动”标准行使管辖权。

三、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网址能否作为Internet案件的管辖基础,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权衡利弊,做出抉择。

(一)法律标准

第一、根据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任何能够作为管辖根据的因素,必须与法院地有一定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必须是特定的和充足的。所谓“特定的”,是指这种关联必须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管辖区域,而不是泛泛的;所谓“充足的”是指足以构成管辖的依据。众所周知,网址上的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即可被全球Internet用户访问,换言之,网址可能与全球各管辖区域建立联系,而网址拥有者是无法阻止这些信息进入或进入特定的管辖区域,因而客观存在是泛泛的,而不是特定的。网址与特定地理空间的关系是否充足,美国法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的司法实践基本上还限于初审法院判决,最高法院未作定论,因此不足以形成有法律性质的判例,这也是导致,目前美国司法实践混乱的根本原因。国际上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基础的认识也不一致。美国法院部分地承认网址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有其独特的法律背景,即“长臂管辖理论”在美国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广泛应用。但长臂管辖权属于一种“域外管辖权”,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将其运用到网络空间里,主张“接触的管辖权(Tag Jurisdiction)”,更是为国际社会所禁止的。此外,部分法院之所以承认网址的法律地位,是因为目前的Internet案件大多与网址有关,更深入地看,实际上是因为找不到更合理的联结因素而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笔者认为,网址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联系,它有别于传统的实质意义上的“联系”,把这种泛泛的、偶然的、虚拟的联系作为管辖的基础还缺乏足够的根据。况且Internet与地理空间之间还有许多其它的“联系”因素,承认网址的法律地位,是否也意味着所有联系因素都可能成为新的管辖根据呢?如果这样,势必造成网络案件管辖的滥用。

第二、管辖根据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效率、效益。承认网址的管辖根据地位,势必把网址的拥有者受制于一个他从未实际接触过的管辖区域,过分加重了网址拥有者的诉讼负担,而且,由于这种管辖权一般不易得到承认,反而不利于纠纷的解决,违反了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随着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强,国际社会法律的协调发展和国际利益的优先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趋势。承认网址作为管辖根据的法律地位,就意味着“域外管辖权”的过分扩张,势必造成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冲突的泛滥,既有损国家的司法,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国际争端,这与人类的整体利益背道而驰。

(二)技术和经济标准

第一、如前所述,对网址的经营者来说,网址能被哪些管辖区域的人们访问,既无法知道,也无法控制。把网址确定为管辖根据,会使经营者陷入无尽的纠纷之中,其结果既不利于对网址经营者的保护,也不利于Internet的发展。

第二、从技术的观点来看,把网址区分为被动型网址和互动型网址有实际意义。因为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完善,所有的网址都有可能转变为互动型网址,这是Internet开放性的本质要求,唯如此,一个网址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空间中生存发展。

第三,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使它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的中坚力量,过分加重网址经营者的负担,必须窒息网络经济的发展。

因此,把网络确定为管辖根据弊多利少。笔者认为,作为一项高速发展的崭新技术,Internet案件管辖基础的确定还有赖于它的进一步发展,但任何一种管辖根据都必须促进而不是阻碍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特点决定了单个国家不可能有效解决Internet上的跨国法律问题,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是解决与Internet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真正有效途径。

上一篇: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