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乎?”“虽然乎?”

时间:2022-07-27 12:31:19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多年。其注释也在不断修正完善。现又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选入。

课文对“虽世殊事异”这句话的解释是“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P85的参考译文中这样翻译本句话“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使老师如坠烟雾,直接妨碍了老师对文意的正确理解与疏通。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在这里将就此问题谈谈看法,谬误之处,还望课本编著者与教学同仁指正。

在本文中有三个句子出现了“虽”: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那么这三个“虽”该怎么解释呢?下面结合各种例句进行一下分析。

一、在《古汉语词典》中“虽”有两种解释

1.即使;纵然。

例如:

《子鱼论战》:“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翻译: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例如: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因此,“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而“纵使”“纵然”与“即使”是同义的。由此可见,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是假设,属于“未然”,“虽”就译为“即使”“纵使”“纵然”,表示让步假设关系。

2.虽然。

例如:

《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例如: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还要注意节约。

他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业余学习并不放松。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言里“虽然”承接上文,稍微停顿,等于白话“虽然如此”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虽然的意思不同。

由此可见,如果这件事情已经发生,是存在的事实,属于“已然”,并且表示转折关系,就译为“虽然”。

二、分析文中三个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课文注解:①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②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③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那么此句中的“虽”是“虽然”还是“即使”呢?

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推测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兰亭这里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所以是存在的事实,与下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在这里这个“虽”应该解释为“虽然”。

整句话翻译: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但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课文注解:

①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②静噪:安静与躁动;③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兴趣;④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根据上下文意思和现实的状况,可知,每个人的爱好、取舍、性格等,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以是存在的事实。且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在这里这个“虽”应该解释为“虽然”。整句话翻译: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性格也有文静和浮躁的不同,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课文注解:

①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②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P85的参考译文中这样翻译本句话: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我认为这个“虽”字应该解释为“虽然”,理由如下:

①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事情也各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②这半句与下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构成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人们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因此,我比较赞同教参的翻译,我认为课文的注释解释为“纵使”是有待商榷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胆提出,希望各位教学同仁指正。

上一篇:后娘面孔难训人 下一篇:作文深刻性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