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娘面孔难训人

时间:2022-07-13 12:21:19

前几天,见一教师叉着双腰,怒睁双目,作狮子状大吼一名学生。学生则是寸土不让,反唇相讥:有你这样当老师的吗?师生之间剑拔弩张,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

到了高中阶段,一个教师如果要板着一张后娘脸来训斥学生,即便有班主任身份作后盾,如果没有事后的和颜悦色的再沟通,往往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化师生矛盾,引发不可调和的冲突。我曾目睹一位被老师用后娘脸训斥过的学生的家长,用短刀刺向老师胸膛的事情。

为什么高中阶段的学生这般脆弱,能忍受住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却不能忍受一次严厉的批评。

首先是学生家庭教育缺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物以稀为贵”,当代社会,由于一个家庭一般是一个小孩,小孩变得格外珍贵起来,爷爷和孙子的地位较以前提倡“百行孝为先”的时代是完全倒了个位。家庭对小孩物质方面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然而对小孩精神需求却又明显关注不足。一味任性长大的孩子到了高中,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半点不是,甚至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大声音。因此,到学校如有教师板着一张后娘脸,大声训斥他,他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便会脸红脖子粗地和老师对着干。

何况高中生自我意识觉醒而附带的叛逆因子此时也来凑热闹:小学时奉教师为神明,父母不怕可以,不怕老师可没这个胆;初中时,对教师权威的怀疑刚萌芽,便被教师家长似的看护,铺天盖地的作业压得只剩下喘息的机会了;现在到了高中,萌动的青春激情犹如春天万物复苏一样自然苏醒了,训斥事小,面子事大,强烈的自尊心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同学面前被老师板着脸训斥,太没面子了,谁是他继儿子,谁该受他窝囊气,我爸妈都没这样批评我呢?“恶语一句六月寒”,老师出于好心又怎么样,感情上太让人接受不了啦!于是应老师的大声呵斥而站出来反抗的人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大有络绎不绝之势。

教师应向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学学批评的艺术,而少采用后娘脸类的高耗费低效率的批评方式:

效法一:时机未到,暂且不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自己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要去教导他,知识教育如此,品德教育亦如是。高中生对事情有了初步的看法,如果对一件事,学生认为自己想得好,做得对,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服他,又或者揪着他的小辫子,就暂时别批评他好了。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只是想做一只清闲自在的麻雀,你却想把他教育成一只搏击蓝天的雄鹰,改变一个人的秉性,难啦!时机未到,那就暂且别说好了。所以当孔子看到自己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的时候,也只能说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暂不批评,这不是不负责任,也不是消极对待,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这是凡者的识时务,智者的通达,仁者的宽厚。给受教者深刻印象,才能达到不教胜教的效果。

效法二:给足面子,私下说。俗话说“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站在青春门口的高中生尤其重面子。站在这个角度,保全学生在众人面前的颜面,在私底下给学生指错批评,这是应该采取的一种方式。孔子的学生宰我当众提出自己的看法“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当着众生的面回答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的时候,你吃香喝辣的,穿绫罗锦缎,你只要心安,你就做吧!但当宰我从众人面前退下去后,孔子是怎样私下批评他呢?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孔子对宰我既给足了面子,又指出了他的欠缺,学生对如此注重自己脸面的老师,自然也会给足了面子回报,当面顶撞的事情是不会发生了。

效法三:平和幽默,委婉说。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板着后娘脸训人,让人反感,情绪上产生抵触,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一句幽默的语言在和谐氛围中传达出教育者的目的,听的人在笑声中也会对教育者的苦心心领神会。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姓王的教师上课铃响后走进教室,就发现自己放在讲桌的备课本上新添了两个字“王八”,王老师一笑,拿起备课本说:王八同学挺尊敬老师的,把自己的名都签到老师的本上了。一点幽默将埋怨化为笑声,将干戈化为玉帛。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样说来,似乎苦味的药才是治病的良方,对人有益的话一定难听,批评人的时候必满脸严肃。其实未必,对人有益的话也不必一定要板着面孔来危言耸听。关键是教师要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学生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对话,讲究批评的艺术,和颜悦声,娓娓道来,用“春风化雨”的魅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上一篇: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下一篇:“纵使乎?”“虽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