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哭”和“笑”在歌唱学习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7 07:05:04

谈“哭”和“笑”在歌唱学习中的作用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离开了情感,歌唱就没有了生命。我们的学生往往有好嗓子,但歌声却很平淡、不感人。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可让学生体会“笑”和“哭”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带到歌唱当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歌声。

一、协调共鸣腔体,掌握良好的发声状态

1,用“笑”感受共鸣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先回忆笑时口腔、鼻腔、胸腔、眉心、两颊等的感觉,并做出示范,让学生从自身以及视觉上感受笑对歌唱中调节共鸣腔体的重要性,并通过练声或者演唱歌曲练习。练声可用母音“伊”“哈”“啊”练习发声。歌曲练习可选用《小鸟小鸟》。歌唱时,学生通过“笑”体会眉心向上扬、鼻腔扩张的感觉,并夸张地做出“笑”的动作,感受大自然的美,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感受到了山清水秀……如果是初级的学生,可先不唱歌词,引导他们用笑找到歌唱的状态;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也尽量不要整段或者整首地去练习。抓住适合的一两句练习即可。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强调笑的动作,用语言提示“扬眉、略提面颊”“微笑”“闻花香般陶醉并打开鼻腔”等。

2,用“哭”感受共鸣

其实哭和笑一样是有助于协调共鸣腔体的打开的。如我们在哭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提起上颌,抽泣时鼻腔也会很自然地随着一开一合。可先让学生用母音“嗯”来练习,选取的歌曲要比较伤感,如《念故乡》。提示学生用哭的感觉歌唱,用吸鼻子的动作把每个字的声音尽量吸到鼻子甚至更上的位置,达到高位置的要求,教师还要尽可能夸张地示范,甚至于皱眉头、吸鼻子……以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并从身体上乐于接受和模仿。然后循序渐进地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一句到整首作品,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协调气息,放松歌唱

人们在歌唱时兴奋地打开喉咙,用深呼吸支持歌唱,使声音有效地传导出去打动听众,都是依靠呼吸与身体器官协调产生力的效应。如果气息浅,呼气向外推,整个歌唱器官呈收缩状态,喉结易上提,声音挤、紧,音色尖而亮;如果气息深,由鼻吸气或鼻带嘴吸气并与后腰挂钩,整个歌唱器官呈兴奋状态,喉结自然打开放下,形成歌唱管道垂直拉起,声音通畅,音质圆润明亮。有的人会因为过于紧张而出现表情僵硬、面红耳赤,甚至青筋突起,声音浮而不实,这是因为紧张引起气息过浅所致。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学生的紧张心态,让学生把气息放下来,用“笑”或者“哭”感受气息的深浅。当我们大笑或大哭时,都能够感觉到气息在腹部的弹跳力,可见气息在我们大笑或大哭时是比较深的。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笑或哭的感觉,并先用“哈”为母音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注意面部表情的放松,或先讲一个笑话,让学生从心底笑出来,再引导学生跟唱。歌曲要选用一些欢乐的、较多跳音的曲子。用哭的方法练习,可用“呜”的母音进行发声练习。笑和哭都是人类很自然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应,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自然地表达这一过程。同时在练习时也要随时提醒学生把气息自然下放,吸到小腹上,在小腹上歌唱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紧张的情绪消除,更自然、更动情地投入到歌唱当中。特别到了高音区,我们提示学生用“笑”或“哭”的感觉夸张地提起笑肌和打开喉咙,扬起眉心,歌唱者会感觉在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上扩张。这种头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

当然光靠“笑”和“哭”还是不够的,还要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和文化、道德修养,并把握住中外语言的特点、审美情趣和作品的风格特征,才能逐渐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歌唱。

上一篇:通过跨文化音乐架起理解音乐的桥梁 下一篇:每个孩子都是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