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2-07-27 06:34:56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和对照组(仅仅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并且利用Fugl-Meyer以及Barther指数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1%、79.3%,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性脑梗死;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3-0102-03

doi:10.14033/ki.cfmr.2015.23.054

脑梗死主要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出现动脉硬化斑块病变,在血液黏度升高、血流减慢、血压降低等相关因素作用下,动脉内膜沉积了很多血液凝血因子形成血栓,使血管受阻,中断脑部血液循环,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所致[1]。脑梗死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护理是确保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结果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3]。为了分析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并经过MRI检查、CT检查确诊,而且排除了严重意识障碍者、精神病史者、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史者。现将58例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n=29)和对照组(n=29),试验组中男22例,女7例;患者年龄最大81岁,最小63岁,平均(72.8±1.9)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5例;患者年龄最大82岁,最小61岁,平均(72.1±2.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就诊后均采用一样的治疗方案,但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健康宣教、告知注意事项、饮食护理、传统的肢体康复运动训练等常规护理措施[4]。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发病比较突然,而且病情比较迅猛,很多患者发现自己存在生理功能障碍后极易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情绪变化,主动和患者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变化。同时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心理特征适当帮助患者疏导一些负面情绪,而且应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电视、图片资料、录像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丰富患者对疾病的专业知识,引导患者能够正确、科学的认识、看待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护理人员可以邀请一些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鼓励患者能够主动、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

1.2.2 病房环境护理 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会产生相应的影响[6]。因此,护理人员也应该高度重视病房环境护理,尽可能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使患者身心处于一种舒适状态。病房内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应保持整洁、干净、安静,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以及复况发生[7]。

1.2.3 重点护理及细节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生活行为以及病情特点等相关情况,主管护士应组织相关护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主动服务意识,树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明确指出临床护理的相关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脑梗死护理规章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规范及标准。而且,应整合细分各项护理任务,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常规基础护理、治疗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实现全程导诊、陪检、送检、配送等一条龙护理服务流程,确保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性。

1.2.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注意日常饮食,确保合理、均衡饮食,一般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饮食应多吃一些低热量、低盐、富含维生素、低脂的食物。食物摄入热量只要能够维持身体消耗即可。饮食应偏清淡,在治疗期间应多进食半流质饮食或者流质饮食,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肠道的负担[8]。

1.2.5 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应协助训练患者的患肢,而且应尽量激发患者的健肢潜能。比如穿衣的过程中可指导患者先穿瘫痪侧衣服;脱衣的过程中可先脱健侧衣服。而且应指导患者训练自己的言语功能以及吞咽功能,比如读、听、舌肌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的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利用Fugl-Meyer以及Barther指数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1%、79.3%,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试验组(n=29) 20(69.0) 7(24.1) 2(6.9) 27(93.1)

对照组(n=29) 16(55.2) 7(24.1) 6(20.7) 23(79.3)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Barther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r指数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Barther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对比 分

组别 时间 Barther指数 Fugl-Meyer

试验组(n=29) 护理前 6.56±2.15 19.09±4.85

护理后 42.16±12.15 37.16±9.24

对照组(n=29) 护理前 7.15±2.19 20.01±4.35

护理后 30.15±11.16 26.14±8.24

3 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对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患者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组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13.8%,且试验组患者Barther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护患之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佳玲,王忠太,王波.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07-109.

[2]艾玲.神经外科优质护理服务中护士执行力培训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2-94.

[3]凌素环,蓝玉萍.优质护理服务在胃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59-60.

[4]戚青花,任磊.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73-74.

[5]周柳嫦,何兰芬,雷菊蕊,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99-100.

[6]喻文碧.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85-86.

[7]支慧,秦德华,山慈明,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77-79.

[8]韦焱.优质护理服务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98-99.

[9]陈晓晟,李玲,张俊芝,等.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78-79.

[10]刘玲,张安美,李景红,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临床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99-102.

(收稿日期:2015-04-19) (编辑:金燕)

上一篇:帝视内窥镜辅助下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分娩镇痛现状与应对措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