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愤怒

时间:2022-07-27 02:21:39

波兰的愤怒

近代史上,普鲁士参加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导致波兰灭亡;

二战时,德国并吞波兰的土地,并使波兰受到最大的伤亡;

二战后,根据大国安排,波兰的国土位置、面积和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波兰没有经历1939年~1945年,波兰今天的人口应该是6600万,我们现在只要求一件事,即拿回从我们这里夺走的东西。”

这段话语出自波兰总理亚罗斯拉夫・卡钦斯基之口。这是他在今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开幕之前,针对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的在欧盟宪法条约中设立新的以人口为基础的投票制度一事说这番话的。

他说,德国拥有8200万人,拥有对波兰3800万人的不平等的投票权重。代表波兰参加欧盟首脑会议的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又几次威胁说,如果首脑会议不能就新投票制度达成妥协,波兰将否决宪法条约草案。

责备之声,不绝于耳

波兰领导人的此番言论在欧盟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绝大多数成员国对欧盟宪法进程正重新激发起热情,波兰人的节外生枝令他们颇感意外和棘手,并责备波兰“不识大体”。卢森堡首相容克说:“波兰总统的这番话不可接受,对波兰来说,德国是个非常好的邻居。”丹麦首相拉斯莫森也批评波兰的说辞十分“荒谬可笑”。匈牙利总理表示:“你可以把当下作为对过去的补偿,或你可以从过去学到某些东西。我认为,后一个解决之道是可取的。”荷兰总理表示,我们现在不能往后看,而是应该向前看,战后的合作已经把欧洲凝聚在一起。身为德国人的欧盟议会议长珀特林表示,“自1989年以来,德国对欧洲表示出了极大的善意,尤其是对波兰。因此,今天听到这番话,作为欧盟的一员,德国感到十分伤心”。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婉转地批评说,“我希望,新成员国不要给反对欧盟扩大的那些人提供口实。因此,我们请求所有成员国,当然也包括新成员国,让那些认为欧盟扩大是一个错误的人看看,他们错了”。

是非恩怨从头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波兰人如此“不识大体”呢?表面上看,波兰领导人的言语所表达的似乎只是关于欧盟如何确定新的投票机制,但实际上,它反映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它折射出波德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是长期积怨的一次大爆发;其二,反映出波兰入盟前后对欧盟态度的微妙变化;第三,是波兰国内政治的需要。

从中世纪以来,波德关系中存在世仇。在近代,普鲁士参加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共夺取14.9万平方公里土地,占被瓜分前波兰领土面积(39.26万平方公里)的37.35%,三次瓜分导致波兰灭亡。在现代,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吞并了波兰约9.4万平方公里土地。二战中波兰死亡人数超过650万。按人口比例计算,波兰是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国家。二战结束期间,根据美英苏三大国的安排,波兰的国土位置、面积和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割占了波兰东部17.94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波兰占据了德国东部的10.2万平方公里(占波兰现国土总面积31万多平方公里的1/3)。与此同时,波兰从自己的新疆界上将大约76万德意志族人驱逐出境。

虽然统一的德国在1990年确认了奥德河和西尼斯河为两国的最终边界,但近年来的两国关系中的麻烦不断。

事件一:2005年,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同俄罗斯签署决议,共同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这条1200公里长的管线绕过了波兰和乌克兰。波兰国防部长希科尔斯基对德俄两国的这一举动做了这样的评价:“那是莫洛托夫―里宾特洛夫(两人分别是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的苏、德外长)的传统。那是20世纪的事情,我们不想重复过去。”波兰认为,这是欧洲大国利用能源对波兰施加压力。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甚至说,德俄关系已经影响到波德关系。

事件二:2006年8月,“德国被驱逐者联合会”在柏林举办了一个题为“被迫之路”的展览,描述1945年后欧洲的战争难民遭遇。该协会不仅要求对被驱逐的德国人进行赔偿,还呼吁在柏林建立“反驱逐中心”。同时,德国的私人组织“普鲁士信托”派遣22名德国战争难民及其后裔到欧洲法院要求对其1945年在波兰失去的财产予以赔偿。

波兰对此迅速做出回应:莱赫・卡钦斯基总统称,这个展览是“很糟、很令人不安和很令人悲哀的事件。这是企图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相对化。重要的是,人们要记住谁是屠杀者,谁是受害者”。总理亚・卡钦斯基也语气忿忿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允许另一个国家的居民对其1/3的领土提出财产要求。”他对波兰报纸《事实》说,如果德国的政治家不坚定地对此做出反应,那么“这个民族可能再次滑向曾经给欧洲酿成大悲剧的方向”。

除了政治声明之外,亚・卡钦斯基总理提出,取消目前依然居住在波兰西里西亚地区15万德国人“过于慷慨的”权利,因为目前居住在德国的波兰人至少没有相同的权利。早些时候,波兰外长福蒂加批评德国试图对居住在德国的波兰人实施“同化”政策。

事件三:2006年10月中旬,德国一游船在接近波兰一港口时,拒绝船上的三名波兰便衣海关人员对该船进行检查,并不顾波方海岸警卫队的警告,载着这三名海关人员迅速离开波兰水域。在回到德国水域之后,德国方面以“非法活动”为由将三名波兰海关人员逮捕。在对三名海关人员进行“问询”之后,德方将其释放。双方一度就此事相互攻击,并引起轩然大波。

在某些重大对外政策上,波德的立场也南辕北辙。在伊拉克战争前夕,波兰坚定地表示同美国站在一起。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人让波兰人独立控制伊拉克的一部分。当时的波兰总理贝尔卡说“我们钻进了一个新联盟”,并因此赢得了“新欧洲”的美誉。而德法等“老欧洲”国家则不同意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并视波兰为美国在欧洲的一个特洛伊木马。

“简单”的算术不简单

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和近年来的是是非非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波兰加入欧洲联盟之后,也给波兰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地位的机会。莱赫・卡钦斯基总统的一番话语或许可以印证这一点。他说,波兰无意与德国较量。“我们只对波兰和波兰人的地位感兴趣,但目前我们的处境最差,所以对欧盟表决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实际上,早在2003年同欧盟进行入盟谈判时,波兰就已开始为保卫《尼斯条约》中的加权投票制度而战斗了。根据《尼斯条约》的安排,在欧盟委员会中,波兰的投票数量(27票)几乎与德国一样多(29票),尽管德国的人数比波兰多一倍。

而德国此次提出新条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尼斯条约》规定的投票机制改为所谓的“双重多数”制,即今后欧盟的所有决定如获成员国的55%(即27国中的15国)批准,且这些成员国代表65%的成员国总人口即算通过。按照这一设想,8200万人口的德国拥有82个表决权,3800万人口的波兰有38个表决权。但波兰认为,如果采用这一原则,波德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严重失调,波兰因《尼斯条约》规定所获得的既得利益将要受损。因此波兰建议,投票权应根据“开平方根”原则计算,即先把各国人口数开平方根,再根据得数对比分配投票权。按照波兰的方案,在100票中德国将拥有9个投票权,波兰则拥有6个投票权,两者比例为1.5∶1。波兰认为,采用“平方根”机制是最好的出路,因为这使得欧盟决策时可以贯彻“平等影响”原则,增强中小成员国在欧盟决策时的发言权。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加权票”、“有效多数”还是“平方根”,这些看似“简单的”算术问题是决定成员国在欧盟中的地位的“复杂的”问题。这对波兰这样的意欲尽早确立在欧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成员国尤其重要。当然,也有分析认为,波兰领导人在欧盟首脑会议上的所作所为,是为2013年后的欧盟基金分配讨价还价。在2007年~2013年间的欧盟预算转移中,波兰占36%,是所有较穷成员国获得预算转移的总和,是最大的单一受惠国。

国内政治需要

投票机制之争也是波兰国内政治需要使然。德国《奥格斯堡汇报》的一篇社论这样写道:“波兰总统对德国尖刻而愤怒的所作所为,只是想挽救他在国内日益下降的支持率。”在政治上,卡钦斯基兄弟不是右翼激进分子,而是民族主义保守派加政治营销的高手。大选中投卡钦斯基票的人不是共产党人,而是因政局巨变而获益的人。他们关心自己的未来,担心外资的大举进入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型市场和购物中心威胁到自己生存和就业机会。许多波兰人依然视德国人为坏邻居,无视历史且傲慢。虽然拥有3800万人的波兰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大市场,但德国对于波兰工人自由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限制要延长到2011年。波兰农民的心理也不平衡,他们从欧盟获得的补贴只及德国农民的1/4。而卡钦斯基兄弟恰好点到这些人的穴:用民族主义的猛药来治疗这些身体不佳的爱国者。

虽然波兰因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劝说和妥协最终没有对欧盟宪法条约行使否决权,但围绕欧盟新宪法条约之争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并未因此绝尘而去。波兰在欧洲政坛上可谓横空出世,大欧洲中的这个小巨人今后难免还将做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自选动作”。

上一篇:为何让西方大吃一惊? 下一篇:简版欧宪“简”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