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时期各家词类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7 01:10:37

古罗马时期各家词类研究综述

摘 要: 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在讨论语言和语言有关问题时,开创了最广泛意义上的语言学学科。欧洲语言学始于希腊,但希腊和罗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帝国。本文对古罗马时期学者们对词类划分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

关键词: 古罗马时期 各家词类研究 语言学研究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是欧洲语言研究的“罗马时期”。由于移民、政治扩张、宗教等原因,罗马人学习了希腊文化。又由于社会需要、教学要求等原因,人们重视将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得到了应有的继承和发展。罗马学者使用的大多数语言学概念、范畴、描写方式,都是从希腊继承的,而希腊语和拉丁语在语言类型和结构上相似,又加速了这个继承过程。

克拉蒂斯率先把斯多葛学派的理论引入罗马。渐渐地,人们对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语言学观点都有所了解。罗马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以三部语法著作为线索,分别是瓦罗《论拉丁语》、多纳图斯《语法术》和普里西安的《语法原理》(又名《语法惯例》)。

一、瓦罗的《论拉丁语》

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

瓦罗对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两套体系:一是格和时态变化体系;一是层次体系。从格和时态变化角度规定了四种不同类别:

1.有格的变化:名词(包括形容词);

2.有时态的变化:动词;

3.两种变化都有:分词;

4.两种变化都没有:副词。

名词(包括形容词)用于指称事物,动词用于陈述事物,分词为结合,副词用于补充说明。

瓦罗在分析动词的时态范畴时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理论,即时间关系和体。但是他对斯多葛学派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完善。

从层次角度看,瓦罗的词类体系包括四个层次:(1)可修饰类和不可修饰类。前者有格和时态的变化,是能产的词,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或其他变化派生新词;后者没有格和时态变化,是不能产的词,无法派生新词。(2)可修饰词类的进一步分类:称名类、叙述类、补充说明类、连接类。(3)称名类的进一步分类:名词和冠词。(4)对第三个层次的进一步分类:名词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冠词分为普通名词前冠词和专有名词前冠词。

在《论拉丁语》中,瓦罗还做了大量描写和分析,区分了词的屈折形式和派生形式,而此前的学者一般并不区分这两种结构。

然而,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瓦罗有关拉丁语词类划分的看法,但是普利西安和后来的一些与法学家根据他们所信奉的拉丁语传统在其著作中确定的词类体系,却与狄奥尼修斯在《读写技巧》中的分类更接近。词类的数目仍为八种,但其中有一类不同,问题的关键在于(定)冠词、关系代词和疑问代词如何划分归类。

没有冠词,拉丁语法家把叹词划分为一个独立的词类。雷米乌斯·帕莱蒙最早把叹词单独划分为一类。他认为叹词除了表示情感以外,不具备可以陈述的语义。而普斯西安则更注重叹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具有的句法独立性。

二、拜占庭时期

拜占庭时期的学者主要是对古希腊语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教学,当时的语言逐渐变为现代希腊语,也产生了教学语法。这个时期的词类划分和普利西安时期是一致的。

三、多纳图斯《语法术》和普里西安的《语法原理》

继瓦罗之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拉丁语法学家,一个是多纳图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一个是普利西安(Priscian,公元六世纪),他们的语法理论大致相同。他们的著作都沿用了希腊学者的术语和范畴,起了连接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桥梁作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促成了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的形成。他们二人一般没有新的观点,竭力照搬希腊语法学家的术语和范畴应用于拉丁语的描写中,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影响。

多纳图斯的《语法术》分简编和详编两大部分。前者只是列举若干问题及词类;后者包括音论、字母、拼音、诗律、重音、正误、诗歌语言、比喻等内容。

普利西安是此时期最值得提及的语法学家,其《语法惯例》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普利西安对拉丁语的描写是在狄奥尼修斯的《读写技巧》及阿波洛纽斯的句法著作为希腊语所确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在词类问题上,把由狄奥尼修斯及阿波洛纽斯确立为含有八种词类的传统体系(见下表),取消了冠词,把叹词单独为一类。每一词类的定义和描写都是以形态范畴即形态变化为标准的。普利西安认为每一个独立的词类都是按照它的语义内容识别的。

与瓦罗不同,普利西安并不区分派生和屈折这两种结构,在普利西安划分的屈折词范畴里包含派生和屈折两种结构。

普利西安的研究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且是连接古代语言学和中世纪语言学的桥梁。他的《语法原理》成为中世纪拉丁语语法和中世纪语言哲学的基础。普利西安的语法是希腊和罗马长期结合的成果。

四、结语

先从词类划分的依据上来看,无外乎三种:意义、形态、语法功能。在传统的词类八分法中,词类划分的依据是不唯一的。有时依据形态,有时依据功能,有时又依据意义。这种依据不唯一的状况可能导致词类之间的界限不清,有时又难免有自圆其说的嫌疑。笔者认为这是许多现代学者对八分说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划分词类的观点的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单纯地依据某一方面对某种语言中的词类进行划分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汉语和印欧语言的差别之大。把词类分为八类,既促进了词类划分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语法教学的需要。然而如果想要更深层次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八分法还有再进步的空间,如果想要更好地开展语法教学,就应该继续努力(把词类划分为八种基本上符合英语的实际情况,但是仍有少量的词在归类上显得有些牵强)。

参考文献:

[1]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卢仲逖,朱盛教.词类说:历史与现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6).

[3]郑丽.词类活用的多视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两会VS艺术 下一篇:浅析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