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parents:束缚男孩的4种育儿行为

时间:2022-07-27 01:04:45

To parents:束缚男孩的4种育儿行为

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现在,让我们通过案例来解读家长在教育男孩时存在哪些典型的不足,我们又该如何教育男孩……

Case1:“我不玩,摔倒会疼的”

同同妈40岁才生同同,可想而知,同同妈会怎样疼爱这个宝贝。饭要吹凉了才喂到同同的嘴里;给同同洗澡时,用手试完了水温,还要问好几遍:“烫不烫?”、“烫了就要讲啊。”、“现在还烫吗?”为了安全,妈妈把家中所有认为同同可能碰到的桌角都包上了软布;出门带同同玩,经常告诫他:“要小心,别摔了。”、“别去碰,有危险。”在妈妈的细心保护下,同同就像个瓷器娃娃。偶尔摔倒了一次,要大人哄半天才罢休。看到小朋友们跑跑跳跳,他也不动心,人家邀他参加,他头直摇:“我不玩,会摔倒的,摔了会疼的。”惹得同伴笑话他胆小。幼儿园的老师也向同同妈反映,同同比同龄人显得更胆小、谨慎、退缩。

教育分析:

——过度保护是培养男孩品性的羁绊

同同妈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男孩子应有的品性:积极探索的勇气,大胆冒险的精神,不怕摸爬滚打的“耐磨”和韧性,不怕失败受挫的意志力和抗挫力。妈妈的教育不但体现在行动上——限制行为:不能做这个不能玩那个,还体现在言辞上——语言暗示:这是危险的。行动是作用在身体上,而言辞是作用到心里去,双重的作用把同同打造得胆小、怯懦、不自信,就不足为怪了。

育儿建议:

1.该放手时要懂得放手。

保护,如同围栏,它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安全,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失去冒险、大胆、勇敢等精神。孩子年龄小,在周围探索事物的时候,不知深浅,没轻没重,不懂危险,适当的保护是应该的,但过度的保护就成了严重的束缚,就像动物园中圈养的动物渐渐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一样,失去了自主锻炼的机会,也失去了男子汉应有的品质。所以,该放手时要放手,该锻炼的要锻炼。

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参加各种活动。哪怕真的摔了跤,擦破点皮,也是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增加人生经验;哪怕和小伙伴玩耍时,吃了点小亏,也能锻炼他的抗挫力和大度宽容的品质。

要放手让孩子做能做的事,比如帮家里收拾桌上的杂物,让他自己穿衣服等。在孩子开始学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因为过多的纠正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只有不怕犯错,才能有大胆的闯劲。

2.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果留意同同妈的言辞,就会发现她很小心谨慎,比如水温是否适合洗澡,连问孩子好几遍;出门时没有发生的事先提醒再三。这正好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担忧的心理。这种心理通过言辞、态度、神情传达给了孩子,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变得胆小、畏缩、担忧等。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学会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今后如何避免。

父母说过的话是收不回来的,但我们可以事后分析,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二是这样说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吗?

我们在说话做事之前,先思考,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这样说,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吗?二是如果觉得这话不妥当,那还有其他更妥当的说法吗?经常进行这样的自我思考和分析,父母就会避免今后不当的言行,创造性地找到更好的方法。

Case2:“妈妈,我要这件有公主的衣服。”

在童装店,涛涛指着一件胸前印有小公主头像的红色衣服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件有公主的衣服。”妈妈说,这是女孩子穿的衣服。可涛涛不依不饶,就要妈妈买下。妈妈想,反正他在家穿穿也无妨,只要不穿出去就行。于是就买下了。涛涛可开心了。刚好是周末,在家中穿了一整天,直到晚上妈妈要带他出去玩才换下。

妈妈隐约有些担心:如果哪天涛涛非要穿女孩衣服出去玩怎么办?妈妈开始后悔以前的做法了:自己在家中是老小,上面是两个哥哥,童年的她,没有形影相随的姐妹可玩。看到别人家不是有姐姐呵护就是有妹妹跟随,很羡慕。现在当妈妈了,无意中常常把儿子当女孩来看待。自己戴个项链,也给儿子戴上;给儿子拍照,也打扮成女孩模样。渐渐地,妈妈才发现,儿子喜欢上女孩子的东西了。这可咋办呢?

教育分析:

——错误的性别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困扰

涛涛妈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童年的经历导致妈妈偏爱女孩,有了儿子后,无意中把儿子当女孩来看待。在潜意识里,妈妈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妹妹。妈妈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儿子仿佛就是自己童年的妹妹,可以陪“她”做游戏,一同玩耍,一起开心。但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妹妹”,经常把儿子当女孩来打扮,会影孩子的性别认同,到了青春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甚至会引发性别障碍。

育儿建议:

1.对男孩进行性别强化教育。

孩子从2岁起就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3~4岁已能清楚地体验自己的性别身份,6~7岁已懂得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对性别认识混乱,以后就很难改变。所以父母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上来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定位,建立起和孩子性别相配套的行为模式。比如:

男孩的穿着不要女性化或中性化。

给男孩提供有男子汉气概的电视节目和图画书,培养男孩勇敢、坚毅、果断、吃苦、自主的品质。

强化男孩在生活中的“男孩”表现,如“你是男孩,有力气,来,帮妈提东西。”、“男孩子喜欢大度,就让让小妹妹吧。”、“你是很棒的男孩,看,真有男孩样!”

此外,平时和儿子聊天时,多谈谈做男孩的好处,让孩子为自己是男孩而自豪。

如果男孩的言行举止像女孩,就要及时提醒他,防止他把女性化的行为变成习惯。如果男孩非要像女孩一样穿戴,告诉他,这样出去人家会笑话的,多难为情啊。

2.不拿性别偏好来影响孩子。

对女性性别有偏好的父母要注意对男孩成长的负面影响,不把自己的主观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有逗乐的心态,“来,穿个裙子给妈妈看看。哈,真像个漂亮的小公主!”也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觉得临时打扮成女孩,只要没出门就没关系。眼下的影响我们或许看不到,但不等于对男孩的将来没有影响。教育就是要防微杜渐,给孩子提供最佳环境。

此外,平时妈妈要把女性化的东西尽可能收起来,不让男孩看到。比如,有的男孩会拿妈妈的口红来涂;有的把妈妈的胸罩拿来玩。真有这样的行为时,妈妈只要把东西收起来藏好就行了,不要斥责、打骂,否则会成了负面强化,产生负效应。

Case3:“你不是我爸爸,你是叔叔!”

默默的父母在他1岁的时候,由于性格不合而离婚了,默默从小跟着妈妈、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妈妈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加上所住地又比较偏僻,家中很少有男性出现,所以默默从小就养成了内向、文静的性格,说话细声细气,见人很腼腆,做事磨磨唧唧的,依赖性很强,没有主见。有一次,默默见到半年才来看他一次的爸爸,直往妈妈身后躲。当爸爸要默默叫他“爸爸”时,默默说:“你不是我爸爸,你是叔叔!”默默的话让妈妈很吃惊,让爸爸很伤心。

教育分析:

——父爱缺失是孩子人生中的重大损失

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身体验到父爱缺席的影响,他曾说过一句话:“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可见,在孩子的成长中,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男孩对男性的认同从父亲开始,单亲家庭中没有或鲜见父亲的影子,就没有可效仿的榜样、可认同的对象。可效仿的只有母亲,而母亲有时是不能代替父亲的,因为父亲作为男性,有其自身的特质:大度、豁达、阳刚、冒险、粗犷等等。

育儿建议:

1.父亲要有责任地站出来。

单亲家庭中父亲长期缺位是很遗憾的事。离异家庭中,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父亲,为了孩子,要尽量抽时间到前妻家多看看孩子、陪伴孩子、带孩子走走玩玩。不能见面的时候,还可以用手机或电话联络感情。这样,孩子就不会错把爸爸当叔叔。默默的妈妈可以和前夫试着沟通,看能否为了孩子,多来家中看孩子。

还有一种假单亲家庭,指的是家庭完整但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家庭。有的是长年在外工作,有的是天天回家也很少陪孩子玩。这些父亲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要把陪孩子玩当成负担,而要把孩子当成你的玩伴,或游戏,或下棋,或打球,或爬山,或玩竞技活动……哪怕不要刻意教什么,你的出现和陪伴就是最好的男性教育,他会从你身上吸取男性的力量,成长为男子汉。

2.让儿子多与男性接触。

长期生活在一种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中,男孩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女性化。单亲家庭中,没有父亲在家,母亲就要让儿子多与亲戚中的男性长辈、周围的男性小伙伴等男性来往。多带儿子到有男性长辈的家里串串门,你来我往多了,儿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外向活泼一些。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邀请亲戚家的小男孩到自家和儿子一起吃住,生活一段时间。平时多让儿子与周围小男孩一起玩。

此外,母亲可以从媒体层面为男孩提供榜样。如《亮剑》、《士兵突击》等弘扬阳刚正气的电视节目,可以陪儿子一起看;故事书就更多了,只要书中有勇敢、坚强、敢作敢当等男子汉形象的故事,都可以选来读给儿子听,让他们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Case4:“妈妈,我想当女生。”

我和东东妈是好朋友,东东刚上小学一年级。前几天放学回家后,东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当女生。”妈妈吓了一大跳,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东东说:“王老师总说女同学好,是不是女孩子就比男孩子棒啊?”妈妈安慰说:“男孩子也很棒啊。”可东东不赞同地说:“才不呢,我不棒,我要是棒,老师就会喜欢我了。你说是吗?”东东妈一时真不知如何作答。

教育分析:

——教育评价机制影响男孩的自我认同

在学校里,教育的评价机制常常让老师们以“听话”、“不惹事”、“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等作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又基本上是女教师的天下,文静、乖巧、嘴甜、听话、顺从的女生常常会赢得教师的喜爱,而这些特点在刚入学的男孩身上很难寻觅。因为男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粗心、富攻击性、喜欢挑战,这些特性大都不受女教师的喜欢。教师在小学生的心里有着极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超过父母的“重要他人”。想获得老师的喜爱、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是每一个孩子都向往的,孩子的学习动力也是从老师的不断表扬、认可中持续下来的。而女教师偏偏常夸的是女生,难怪让东东有当女生的愿望。

育儿建议:

1.与孩子讨论男孩女孩的特点。

当东东问“是不是女孩子就比男孩子棒”时,妈妈不妨把这句话当作一个话题来和孩子讨论。让孩子说说女生棒在哪里,然后让他说说男生又棒在哪里。如果孩子说不上来或说不对,就帮孩子分析女孩和男孩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意在告诉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特点,热爱自己的优点。“嘿,男孩子勇敢、胆大、喜欢挑战。”、“男孩子对弄不懂的问题喜欢刨根问底,喜欢研究琢磨,像个思考家、科学家,你说是不是?”、“男孩子有责任心,有男子汉气概,会保护女生,对不对?”这些话也会给孩子传递男孩特性,让男孩朝着这方面努力。

2.在家多指出男孩的优点。

从孩子说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很希望老师也能表扬他,认可他。在学校我们或许无能为力,但在家,就是家长施展智慧的天地。比如,可对孩子说:“其实,在妈妈的心里呀,你是个很优秀的男孩子,一点也不会比女孩子差。”、“你的好表现老师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呢!至于老师喜欢夸女孩子,是因为女生嘛总是比较弱,需要多表扬一下,需要老师多照顾。你是男人呢,很大方,很大气的!知道自己做得好就行啦。”

上一篇:准妈妈“孕动”全知道 下一篇:现象忧思:男孩咋就没了男孩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