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7-26 10:58:22

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

摘要: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本文试从风格特点和美学体现等方面认识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民族声乐;风格特点;美学体现

我们现代民族声乐从老一辈歌唱家王昆、郭兰英到今天的、宋祖英,从《白毛女》《江姐》等里程碑式的中国歌剧到今天的《党的女儿》《屈原》,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初步形成。民族语言的音韵特点,直接决定了歌唱的艺术特色,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诠释和光大民族文化,深刻理解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十分必要。

一、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1.音色自然、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富有表现力。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注重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在唱法上追求音色的甜、脆、润、圆、亮、水,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手法变换多样,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我国近现代众多民族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李谷一、、宋祖英、张也、郭颂、吴雁泽、胡松华、蒋大为、阎维文等,均具有此特色。

2.演唱风格呈多元化。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状态迥异,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声乐风格。南方山清水秀,演唱就表现出委婉、柔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就表现出豪放、粗犷;高原突兀广袤,演唱就表现出高亢、嘹亮;平原一望无垠,演唱就表现出舒展、自如。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族声乐风格。如才旦卓玛的藏族特色、克里木的维吾尔族特色。每个民族的歌唱家都运用自身的个性而体现出本民族声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3.追求歌唱语言的艺术效果。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字正腔圆”,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在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声音走向横竖相当、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字音清楚,元音响亮、送音有力,音质饱满,语义明确。塑造动人的声腔,使声音流畅而完美。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体现

1.音韵美。在我国丰富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中,音韵美是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声乐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灵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现代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法中,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歌唱者将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进行表现,并能运用滑音、抖音、颤音等装饰性手法和各种不同的呼吸换气变化等对音乐旋律进行修饰,使旋律升华为洋溢着独特音韵美感的动人唱腔和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形成了丰富多彩、明亮优美的曲调。

2.唱腔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在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声乐唱腔风格与技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字头重,字腹满,字尾轻”为原则,把“字”与“腔”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总体特点。不同的地区和方言,又演绎出各种有个性化的音色和特有的地方民族神韵。如用粤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唱腔常用鼻音而显得厚重;吴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唱腔因促声而显得轻巧。不同的歌唱家按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进行精雕细琢,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通过“二度创作”,将音乐作品变成具有独特个人唱腔风格的歌唱艺术。如王昆、郭兰英、三位歌唱家演唱的《我的祖国》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唱腔风格。王昆的唱腔质朴大方、活泼细腻,郭兰英的唱腔高亢亮丽、亲切甜美,而的唱腔圆润激情、清新秀丽,体现出现代民族声乐唱腔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3.意境美。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指出:“音律美则音响感人,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技,重音律有意境者,唱家之本领也”。现代民族声乐以写意为核心,歌唱者的行腔韵味能够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观众不但有声腔之美的回味,还能通过联想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经典作品《吐鲁番的萄葡熟了》《轻轻茉莉花》《乌苏里船歌》《青藏高原》《上去高山望平川》《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无不体现着“意境寓于韵味中,韵味又自意境出”的艺术感染力。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因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只有了解、掌握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才能感受到她的无穷魅力,才能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趋成熟、更具风格特色,从而以崭新的形象走向世界声乐艺术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丁雅贤.《民族声乐教学曲选》.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下一篇:浅析中世纪音乐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