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薛宝钗人物形象内心之慈悲

时间:2022-07-26 09:20:44

解读薛宝钗人物形象内心之慈悲

在许多读者眼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虽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读者能感受到她的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一个“真”字。相比之下,人们对宝钗的评价褒少贬多,认为她的确绝顶聪明、才华横溢,却又总让人感觉造作之姿,虚伪、冷酷,隐隐笼罩着一个“假”字。而我却认为薛宝钗表面的冷酷正是她内心慈悲、善解人意的表现。

一.从对待情敌的态度上体会宝钗的豁达与大度

《红楼梦》钗黛二人的对立并不是爱情关系上的对立。黛玉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会为了爱情而移转自己的性情去向封建卫道者屈服迎合。黛玉的追求是忽略现实存在的意义的,所以黛玉的美更多是审美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美。因此可以说,纵使没有宝钗的存在,黛玉也不可能得到和宝玉的婚姻,因为黛玉本身就不具备成为贾家媳妇的条件,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是被主宰婚姻的封建卫道者所排斥的。

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宝钗是对的。她懂得调适自己的行为以便适世,她的美是现实的美。那个时代女子不该写字读书,只该“做些针线纺织”。假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我相信“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结局依然不会改变。

所以,宝、黛爱情的不能实现,并不是因为宝钗的存在。

当然,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间确实颇为紧张。因为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黛玉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就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的时候。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竟一人先走了。宝钗当时就大度地劝宝玉去陪黛玉一起吃饭,宝玉在当时就说了一句:“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就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当时宝钗和宝玉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了。

但即便钗黛关系这般紧张,也不能说是因为宝钗颇有心计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我认为恰恰相反,是由于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导致的结果。而且从另一角度看,以宝钗的道德修养和她的处世哲学,如果得到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同意,即使宝玉最后娶的是林妹妹而不是宝姐姐,她也绝不会因此而气急败坏,更不会寻死觅活。她仍旧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她们往日的情谊,并仍然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那一套人生哲学教诲那一对执迷不悟的人,使他们迷途知返。宝钗并没有把黛玉当作情敌来加以记恨、为难甚至是祸害。相反,从宝钗对待黛玉的态度上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的豁达与大度。

二.从对与宝玉关系的处理上体会宝钗的明理与无私

在《红楼梦》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薛宝钗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很深的一个,她性格上是真正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于是表现的就和叛逆的黛玉不同,她的表现是恪守礼法、安分守己、遵守妇德。因此,她感情上必然是谨慎收敛的。

在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上,我觉得宝钗是喜欢宝玉的,毕竟宝钗也是妙龄少女,宝玉又是她生活中比较出色的男性,但宝钗的表现却是以礼抑情。

例如,听见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提起过金玉姻缘,她便有意远着宝玉;看到宝玉先进潇湘馆了,她站住想了一想,又折回去了;对于黛玉的咄咄逼人,她从不正面接招。唯一一次,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先黛玉而去探望,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立刻意识到不妥马上咽了回去,欲言又止,眼圈微红,低头不语了。这咽下去的半句话,当然也是“心疼”之类的意思。她虽然没把话说出来,但“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的情态,正清楚地表明了宝钗心中对宝玉的关切爱护。只是与黛玉相比,宝钗能够自觉控制心中的情感冲动,将可能出现的“私心”消灭在萌芽状态,自觉站在封建礼教的规范线之内。宝钗所具有的这种强有力的自控力量,正是她明理、无私的体现。

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近,也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采取明智的回避做法。就算是她听到有人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时,自己也毫无私心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甚至自己也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并未表现出任何拈酸吃醋的形景。

所以从宝钗对她与宝玉俩人的爱情关系处理上看,她的以礼抑情、超然态度可见其明理与无私。

三.从对长辈的表现上体会宝钗的善良与慈悲

轻言寡语、端庄凝重的薛宝钗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事复杂的封建贵族大家庭里,周到地应付贾府诸人,妥善处理各种关系,表现出了很会“做人”的能力。而对于她的会“做人”,历来贬词很多。但我恰恰从许多人所认为的“虚伪”“无情”中体会到的却是她内心的慈悲与善解人意。

例子一,贾母要为她举办十六岁生日宴会,按古时风俗,过了这个生日就算成年了,很隆重。那么在这样隆重的生日宴上她应该是主角,一切都应该围着她转。可是贾母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时,她得知贾母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于是她菜只拣软烂的点,戏只挑热闹的听,而且还将贾母爱吃的烂甜之食说成也是自己喜爱的食物。宝钗的这种表现在很多人看来是世故、圆滑的表现。但依我看来,这种对长辈的“迎合”有什么错?她只不过为了一个大前提:不让长辈扫兴。所以,她绝对不会像黛玉一样当大家热热闹闹地赏花,黛玉偏偏一个人去葬花那样去扫别人的兴。对于一个晚辈来说,宝钗这么做不应该吗?她没有得意忘形,反而表现出了对长辈的尊重与体贴。

儒家文化是很讲究孝道的,宝钗领会了贾母为自己过生日的好意与慈爱,她对贾母的尊重及体贴使得贾母更加欢悦。能让长辈欢悦又不失自己的本分,这才是孝道的至境,真正的孝道就是对长者心灵和情感的关怀!所以我们看到宝钗住进大观园后仍“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仅仅是一个亲戚的身份,宝钗就能对长辈如此孝敬,所以我看到了宝钗的涵养和美德,而这美德的根本正是宝钗的善良和慈悲。

例子二,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之后,王夫人懊悔不已,无法排除内心的谴责,这个吃斋念佛的人难过的真正原因是怕阴司报应,王熙凤虽然不信,王夫人却是深信不疑。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宝钗的意思是金钏儿可能是失足落水,如果是对主子有气,愤而自杀,那不过是糊涂人。宝钗在王夫人面前将所有的过错推在金钏儿的“糊涂”身上。当此之际,任何话都比不上宝钗的话更能使王夫人心安理得。果然,王夫人的犯罪思想已大大减少,心里舒服多了。而且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于是宝钗又十分大方地表示她不介意将自己的衣服赐给金钏儿穿,当即就回家拿了几件衣物。从这件事中,即使表现出了宝钗果真很会“做人”,但她是出于不忍心让一个长者难过而以这样的方式去宽慰,这不正说明她的善解人意吗?薛宝钗的有心机、“会做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四.从与下人的相处上看宝钗的真诚与爱心

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宝钗也能体贴他们的早起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处处关心和帮助她们。

看看湘云,即使是在绮罗丛中长大,但终究是无父无母的孩子,无经济来源无依靠,上有叔婶受尽刁难,属于无人关心爱护的弱势群体,处境可想而知。而薛宝钗对史湘云却表现出极度的体贴和关心。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非常理解湘云的苦衷,就马上告诉袭人,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袭人“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宝钗把她的关切她的爱给了需要关切的人,给了长辈们,也更多地给了大观园里那些命运不幸的姊妹们,也给了那些身份下贱的奴婢们,但她却不求任何回报。因为她懂得了人生的苦难。她的关切、她的爱充满了悲悯与真诚。这份悲悯与真诚是从她的心底里发出的,没有一丝刻意与执着。她的关切、她的爱就像春雨一般平静的流淌着,润物细无声;她的关切、她的爱是那么体贴周到、随缘顺势,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恰到好处,真是体贴之极、善良之极。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立身处世之道,渗透到了宝钗的性格深处、灵魂底层,化入到了她的语言、举止、仪态之中。如果说荣国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贾母周围是封建社会的小朝廷的话,那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在宝钗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么一个小女子那般苛刻呢?我们应用心体会她的美德,还原一个真实的薛宝钗。

上一篇:试论中学物理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探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