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抵抗权分析

时间:2022-07-26 09:17:20

行政抵抗权分析

摘 要:相对人行使抵抗权首先必须遵循法律,所以依法行使原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相对人在行使抵抗权时的责任分两方面,一个是举证责任,另一个是相对人行使抵抗权失当时承担的行政和民事责任。

关键词:行政;抵抗权;无效行政行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64-01

1 我国行政抵抗权的立法现状

1.1 行政抵抗权已被法律界初步认可

近年来在行政法领域,立法对行政抵抗权也给予了初步的认可。比如《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执行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这一条被学界认为是相对人抵抗权的经典之作。

1.2 无效行政行为理论在立法上得到进展

无效行政行为理论是抵抗权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行政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曾经遭到长期的冷落。后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的立法不但对这一理论加以认可,而且还有了显著的突破,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96年的《行政处罚法》,该法的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第四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这是我国立法对行政行为“无效”、“不成立”的首次规定,具有划时代意义,而更多的学者还认为,2003年3月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无效判决形式的确认及时弥补了传统行政诉讼判决形式的缺陷,满足了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它标志着行政行为无效确认制度在我国的首次建立,将对行政行为理论以及行政程序立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行政抵抗权制度的构成要件

2.1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主体

主体是权利赖以存在的载体,相对人抵抗权的主体是权利受无效行政行为影响的主体,即权利受到无效行政行为侵害的一切人和组织。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人抵抗权的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效行政行为的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其权利直接受到无效行政行为的影响,因而,是最主要最广泛的主体;二是权利受无效行政行为间接影响的主体,行政行为有时是受益性的,即使该行政行为明显违法,其直接相对人也不会寻求救济,但是这一行政行为可能会间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这时,权利受到侵犯的主体对无效行政行为就没有尊重的义务,从而成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主体。

2.2 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对象

由于行政相对人的抵抗对行政行为的效力具有即时性和否定性,使用不当将会妨害合法正常的行政权力运用,从而极大地妨害行政效率,所以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标准。首先必须明确,相对人抵抗权针对的并不是行政权力,而只是异化了的行政权力,即严重违法或有明显瑕疵的无效行政行为。其次,相对人的抵抗可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因而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救济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缺陷,所以,抵抗权一般只能用在现行的救济手段不能提供及时有效救济的地方,如果有其他更温和的手段可以选择,就没有必要采取这种代价高昂的手段。

2.3 行使相对人抵抗权的方式

行使相对人的抵抗权的方式包括消极的正当不服从和积极的正当抵抗。消极的服从是指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作出的无效行政行为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用消极的不作为来对抗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由于行政主体的大多数行政行为都需要得到相对人的配合,因而,相对人的消极不合作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够有效地抑制行政行为的实际效力。积极的抵抗则是指相对人以积极作为,直至暴力的方式与行政主体对抗,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问题关涉生命、健康等重大利益的时候,这类抵抗才有其正当性。

2.4 行使相对人抵抗权的原则

相对人行使抵抗权首先必须遵循法律,所以依法行使原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具体而言,该原则对抵抗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使抵抗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认为,只有法律明确列举的那些无效行政行为才可以抵抗;二是要求在实施抵抗时,必须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和法律所蕴涵的精神谨慎进行。其次,行使抵抗权必须遵循被动行使原则。相对人的抵抗权是一种防卫性的权利,只能被动行使而不能主动行使,更不能提前行使。再次,必须遵循比例原则

2.5 抵抗不当的法律后果

相对人在行使抵抗权时的责任分两方面,一个是举证责任,如果相对人认为某一行为是无效行政行为而进行抵抗,就必须有赖以判断的根据,所以在确认行政行为无效与否时,应让相对人承担该行为无效的举证责任,应当提供该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相关证据。”另一个是相对人行使抵抗权失当时承担的行政和民事责任。相对人行使抵抗权时有可能产生抵抗错误、抵抗过度或抵抗挑唆等等抵抗失当的行为,对于这些情况应按现行法律规定来明确相对人的责任。

2.6 建立无效确认之诉

行政主体作出的无效行政行为在遇到相对人的抵抗时,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行政主体经过重新考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无效行政行为,进而加以废止或者不再执行;二是行政主体继续坚持己见,继续执行自己作出的行政行为,这时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复议或诉讼期限内强制执行,由于这时相对人仍然可以通过现行的法律救济程序寻求救济,因而,也无需设计其他的救济程序,另一种是在复议或诉讼期限之后强制执行,按照现行的法律制度,由于已经过了复议或诉讼时效,相对人无法再寻求救济,从而使相对人的抵抗权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意义,这时,我们就必须为相对人的抵抗权寻求一种合理的救济,而目前,国外通行的做法就是设立无效确认之诉。无效确认之诉的本质是只对行政行为是否无效进行审理,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即使过了诉讼时效,只要是无效行政行为,相对人仍然可以提讼,法院也仍然可以受理。比如,在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中,就应分别规定确认无效判决和确认无效复议决定。

上一篇:论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责任承担 下一篇: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