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中教师隐性指导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26 08:58:18

大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中教师隐性指导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进行,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已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如何指导开展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教师所共识的问题。然而在幼儿园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教师的指导存在这样的问题:

1.区域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充分自主自由,从而出现教师不需指导的意识。

2.教师对所谓“幼儿自主性”表面“自主”,实则“高控”,教师干涉过多。

3.教师材料准备、投放无层次、无新意,引不起幼儿长时间集中精力去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间接的影响与暗示,可以让幼儿在充分享受活动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的隐性指导是相对于显性指导而言的,也就是将教师的指导隐藏在活动环境、材料、情景等中,而非直接的言语上的指导或具体的操作干预等,是一种具有潜移默化、渗透性和暗示性等特点的间接指导。

鉴于此,我们尝试在开展大班户外自主性晨间锻炼活动过程中,摸索出教师在活动中实施相应隐性指导的策略与方法,力求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间接的影响与暗示,让幼儿在充分享受活动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图文暗示、情境创设――做“有备”策划

幼儿自主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环境隐藏的指导,让环境说话。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户外的地面上画各种跳格子、跑道线、圆形等各种图形;在体育器械整理箱上、活动区张贴部分玩法的图文;幼儿在活动时就常常利用这些环境进行自主观察、讨论、探索。

案例一:长尾巴的玩法

曾经一段时间中,“长尾巴”器械从一开始投放就不温不火,不是很受小朋友的青睐,选择度不高。于是我们老师想了个好办法,以小朋友形象绘画了3种玩法。

【情景再现】

×月×日自主性晨间活动,我们提供的器械中包括“长尾巴”,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配了“广告”,同时也在活动区域地面上进行了张贴。小朋友立即就发现了新事物,好几个围在一起观察讨论:“这个干吗用的?”××小朋友发问。“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它告诉我们怎么玩,我家里的玩具也有这样的,告诉我们怎么玩的。”××小朋友因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自豪无比。“那你说怎么玩?”“很多长尾巴可以搭出房子的,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对啊,这个是毛毛虫。”……大家炸开了锅,讨论着,有些则组团开始按图拼搭了。

【后续跟进】

活动后,我们在晨间谈话中涉及了这个话题。小朋友把自己拼搭的物品和步骤与小伙伴分享,同时也提出了要自己绘画操作图。于是从部分器械开始,我们都逐步配上幼儿的“说明书”,并定期更换,从此长尾巴不再受冷落。

案例二:情景城堡

【背景】

在活动区我们增添了由纸箱装组成的“情景城堡”,我们充分应用这一景物,并投放相应的运动材料,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材料投放更换城堡名,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情景再现】

×月×日自主性晨间活动,我们提供的器械中包括沙包、飞镖等。部分小朋友就开始玩情景体育活动了。“×××、×××、×××你们做怪兽,我和×××、×××做奥特曼。你们到那边怪兽家里去,我们扔炸弹,谁扔的多就谁赢。”×××开始分配了。“我不要做怪兽,我要做奥特曼。”马上有小朋友出异议。“等下换嘛,我们先做,再你们做!”……于是活动开始。

【后续反思】

在活动后我们陆续增添了演出用过的废旧道具(萝卜、房子等),同时也利用操场上已有的小型玩具做道具。为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增添了游戏化成分,提高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二、非语言信息、材料的投放――做“有心”观察

策略一【非语言信息】

教师非语言信息,指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恰当使用“无声语言”交流,将无声胜有声,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小调皮

【情景再现】

×月×日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部分小朋友在玩皮球,小A小朋友老是不小心把其他小朋友的皮球碰掉,屡试不爽。出于自主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看他们自己能不能自己解决。看小家伙们快要拳头相向了,于是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提醒他,小家伙朝我看了下,很快调整过来了,还不好意思地笑了,于是很快让开了。他从我的动作中得到信息,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后续反思】

活动后单独和小调皮沟通。如果当时我就用语言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小朋友尴尬,自尊心受伤害,无需语言的批评只需非语言信息的传递,也能做好的效果,为什么不尝试?因此,在活动中利用非语言信息对幼儿进行间接隐性的指导是有必要的。

策略二【材料投放】

我们通过分层次、分难易程度摆放晨间活动器材,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从而做到材料投放的暗示,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拥有挑战困难的机会,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使用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案例四:玩高跷

【情景再现】

我们用旺仔牛奶瓶和椰汁瓶两种不同的直径做高跷。×月×日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我观察到:7个小朋友选择玩高跷,一开始有2个小朋友是选了椰汁瓶高跷,其中1个小朋友在踩的过程中老是站不稳,不停尝试还是不行,很郁闷。于是这个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的建议下去换了旺仔牛奶瓶高跷,虽然也不稳,但成功几率比椰汁瓶高跷高很多。玩了段时间后,一开始选择旺仔牛奶瓶高跷的小朋友来换椰汁瓶高跷了,幼儿则一个旺仔、一个椰子……

【后续反思】

在此基础上其他材料我们也将以这样的形式跟进。总之,我们以幼儿“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始终围绕“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一宗旨进行。

三、转变角色,做“有意”参与者

活动是幼儿主动、自愿的,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只能从支持者和参谋者的角度来促进游戏。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操作发生困难时,我们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让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案例五:我和你们一起玩

【情景再现】

×月×日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中,6位小朋友在玩呼啦圈火车,一幼儿特想加入,就挡在×××小朋友火车头面前,不让他们开。“×××,你走开,你挡到我了!”被挡的小朋友开腔了。“我和你们一起玩。”“不要!”双方僵持了很久。眼看活动进行不下去了。“火车等下,他和我一起的,我们要去杭州!”我以乘客的角色加入。“好吧,快上车!”开火车的小朋友们同意了,于是在我角色帮助下,小朋友顺利踏上了去杭州的旅程。

【后续反思】

在游戏中,我们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不仅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还在游戏中不着痕迹地解决了幼儿所面临的困境,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幼儿更好地游戏。因此我们要注意角色的定位,以平等的姿态,伙伴的身份切入,去关注幼儿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进行积极的隐性师幼互动指导。

在户外自主性晨间体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构筑一种潜移默化的“无痕”教育平台,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活动操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孩子自由和谐地发展。

上一篇:用“心”于英语教学 下一篇:初探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