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钱学森》

时间:2022-07-26 07:12:44

再一次阅读《钱学森》一书,我不仅为他谦虚民主、严谨探索的治学风范所折服,还敬重他清廉自律、艰辛实干的高尚人格,更景仰他一心为民、强国富民的崇高境界。再次对这位我国航天事业先驱足迹的追忆,使自己在岗位学习“三严三实”中增了几分自信,在落实“四个全面”中添了几分自觉。

“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科学无国界,但应该把它献给进步与光明的事业。

成长于山河破碎的痛苦岁月,目睹任人宰割的景象,因一・二八事变发奋改研专业,他自觉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前途;精读爱因思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开启了近乎痴人说梦的科学探索。为回祖国效力,在异国他乡从事顶尖的航空喷气研究,始终不入原始股,一直保留回国报效的机会。回国探亲时北大著名教授胡佛拿着国民政府北京大学工学院长和交通大学校长的委任状来征求意见,被他婉言谢绝。夫人蒋英同时接到上海音专和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热忱邀请,她一样决心不为政权打工。他听着一位挚友描述着“和红军跟老百姓一样住窑洞,穿着灰土布棉袄,粗茶淡饭纪律严明,不欺压百姓,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收获,那样一块民主自由的地方”时,日夜仰慕着这方清明的圣地。当一家人回到久违的祖国,见证了那个人们彼此尊重、和谐井然的国度时,他想,作为炎黄子孙,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找到归属和奉献的根基,先后8次改行全力投身于人民中国的国防事业。

身在异域,为了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他第二次改变研究方向,由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研究改为毫无秘密可言的控制论,开创性的《工程控制论》,提示了科技和工业界前所未有的前景。这项划时代的科技成果,谁能想到这是他在身心遭受疯狂迫害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呢?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看后两眼噙着泪花由衷感叹“你已经超过我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在忘我的探索中,他的学术能力深得导师信任,在因暴发抗战政府停止对公派留学生资助的关键时刻,恩师慷慨解囊让他继续深造,得以进入世界科技名流,他坚信:“科学技术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就会迷失。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当人们尊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他多次申明“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句肺腑之言。一身喜欢“同志”这个称呼,认为这是对人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人生命舞台常青的图景在于,坚守忠诚与无畏才有动力,向往进步与光明才有价值,笃信诚实与正直人民才会拥戴。

“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开花”。

为了开创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回到祖国,他脱下西装,穿上咔叽布的中山装和军装,自愿放弃半辈子的富裕生活而从此清贫,从美国带回的公文包一用就是40年。初创力学研究所时,自己带头建立了资料文献库,每天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开设各种专题讨论班,与大家平等民主广泛讨论先进学术,倡导发扬民主学风;亲自执教授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耐心培养我国新一代专业人才,马不停蹄地一步一步打牢坚实的科研基础,直到走上正轨;他把复杂的尖端技术讲的让行政人员都感到通俗易懂,我国国火箭导弹事业在别开生面中从此快速启航。他立足我国的工业基础,在国防科技界的争论中提出“应优先发展导弹”的思路,被称为是“仙人指路”。

白手起家,历尽艰辛。他54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走后门、不吃请、不出国、不留名人薄,从不兼职,从不让写传记,从不爱出席应景之类的场面,规避庸俗,一头扎进科学研究学问,深入一线现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技术中勇担风险,让每一位专家都能畅所欲言、坚持民主集中制成为当年专家们十分怀念的成功法宝。立足我国当时非常薄弱的工业基础,靠《工程控制论》原理,用不那么可靠的元件,组成一个可靠的系统,发动机这样的精密部件竟然从工棚里研制,没有精密机床,就靠八级金工一点一点抠出来;深夜现场跟踪工人师傅研磨精密的陀螺部件,在深山基地和衣躺在两个板凳上夜休,在卫星发射现场身先士卒,最后一批撤离;试验失败时亲自带领故障分析小组,深入现场对实物进行系统严谨的分析测算,关键时刻认真听取一位毫不起眼的中尉的反向意见,使历经挫折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导弹一举发射成功,甚至在66岁时为了看落点,千里走戈壁。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格律,从此成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准绳,影响了几代航天人。他不停地告诫自己:“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为科研,宁愿由正职改任副职,从未考虑过待遇得失。

艰苦奋斗,孜孜不倦;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你的名字由名流大家成为一员普通劳动者,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紧紧联在一起,你成就的土壤、廉明的秉性一起昭示别人,历史也在丈量着你的得与失。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他爱什么,爱祖国,爱人民。深受《两论》启发,作为我国力学研究的奠基者,航天事业的先驱,他力主技术科学家要根据自然科学与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远见地选定超前课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应当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捕捉住主要矛盾,提炼出清晰的物理机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与观测或实验相对一致的结果,并可以据此得到工程上有用的预测;应当很好地掌握数学,熟悉工程技术中的方法和问题,能把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自然科学规律的水平上来研究;在开发一种新的工程技术时,首先要对其可能性、可行性和克服困难的主要途径作出判断,不停地开展跨领域综合分析,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还购买《雷锋辞典》等书籍,从行为科学的高度提炼精神文化建设。并把这种极为严谨的科学精神,研究运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协调发展,上升为系统科学,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大成智慧。上世纪80年代就预见到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预见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革命。面对当今现实,我们无法不佩服他当年超前的远见卓识。

作为一代科学巨擘,当年走进茫茫戈壁、大山深处,创业中边疆人民生活之艰辛,令他一生难忘。所以,他在研制国防重器中始终思考酝酿着怎样把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发展沙产业,为此他把巨额稿费买成计算尺配给困难学生,把100万港元巨额奖励如数捐献国家作为沙产业基金,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富比以色列的西部天堂,甚至把父亲补发的工资作党费如数上缴组织。

“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绝不是逢场作戏。走进《钱学森》,与这位科学大家的内心对话,不仅是在与他的科学精神作对白,还是在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对白,更是在阅读他那唯是唯实的人格品德与心灵境界。

人生只有一次,做不好无法重来。

上一篇: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一切都没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