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考

时间:2022-07-26 02:55:54

对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考

摘 要: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但是存在不少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应该体现出江苏特色。本文在对“创业”和“创业教育”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符合江苏省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弊端和社会择业偏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认为,够将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厘清“江苏特色”这一重要概念;应该消除歧见,重视创业,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应该勇于革新,注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创业 创业教育 江苏特色 革新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并在1995年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创业教育包括求职和创造新岗位这两方面的内容。随后,我国在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吹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号角。随后,全国各地的高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开展得不都深入,诸多问题不断显现。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在创业教育发展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怎样体现出江苏特色呢?本文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创业”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创业”一词与“守成”相对应。《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席升阳认为,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的行为创新,是创业主体为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提供机遇的探索”(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9页)。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其涵义也随着时展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创业”概念的内涵是“创新”,外延延伸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在对“创业”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定义。简单地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和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创业精神学包括“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进与多维建构;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创业心理的释说与体系,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创业知识论包括“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创业实践论包括“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

二、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根据前面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理解,可以说,任何阶段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实际上都渗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真正系统的、专门化的创业教育都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我创业和发展的能力,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迫切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迎头赶上。

江苏省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兼具南北色彩。而今,江苏省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江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发达的教育资源。在江苏省逐渐由资源型发展模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的时候,创业型教育也必须跟上。只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江苏省创新型的跨越式发展。

(一)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江苏省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挖掘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作为经济强省和文化教育大省,江苏省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江苏省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苏南地区的发展在全国都算是可圈可点,但是依然对外资企业有着强烈的依赖,自我创新能力还不强;苏中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还很欠缺。江苏本地人比较忠实于回归故土,还有不少人存在强烈的依赖和守业心态,对在外靠自我创业打拼有排斥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江苏省科技强省战略和创新兴省战略的实现。

江苏省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也很高,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高校毕业生每每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择业压力,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单纯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1世纪将是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优秀的大学生完全应该凭借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学会创业是时展的需要,高校也就有必要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江苏省依然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二)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改变传统教育弊端和社会择业偏见的现实需要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现状令人堪忧。在为数不多的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失败率高达85%。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实际创业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大学毕业生普遍创业意识缺乏,创业能力偏低,创业动力不足。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背后其实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和由此带来的弊端息息相关。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的是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仍处于边缘甚至空缺状态。高校在严格专业设置的前提下过于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界限,不注重专业教育的互通互动,不注重专业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应用性和感受性,不注重通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考核和综合素质衡量时,考核方式和标准过于单一或者宽松,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严重缺失,考核体系欠缺对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和长期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度量。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缺失对学生心理品格的塑造,缺失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社会认知培训,缺失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品格的塑造……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带来的是大学生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欠缺、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创业认知不足、创新创业动力不够等令人堪忧的结果。

传统大学教育的弊端带来了学生创业方面的不足。社会的认知偏见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选择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年的大学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在招生工作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着极强的就业心理导向和追求名声的虚荣心理,很少考虑到学校和专业本身的发展性、很少从创新创业角度进行思考,而一味地求“好不好找工作”“容不容易赚钱”这些短视性功利性的标准。在毕业去向选择中,学生和家长也习惯于追求工作岗位带来的现实利益和荣誉,惧怕吃苦,排斥挑战,只顾眼前而罔顾职业选择的发展性和长远性……这些社会认知偏见背后是强烈的传统思想基础,也跟当前社会对劳动分类的歧视性眼光有关,跟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追求高就业率和对就业本身的认识不足有关――但这也恰恰是社会的认知偏见。

传统教育弊端造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和创新创业思维引导缺失,社会的就业认知偏见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和对创业的认识偏差。这是全国的现状,也是江苏省的现状。要真正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我们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同时逐步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认知,使创新创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必须而重要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的理想和追求,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可和赞许的思想境界和自我展示。

(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可能性

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也在逐渐形成中,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比如《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席升阳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储克森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很多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创业大赛,并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比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复旦大学专门拨出10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并与科技园合作,专门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华东师范大学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这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实际做法,为我们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业教育最早发端于国外,创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在当前,纯粹的就业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引发了经济领域的新变革,更是带来了企业和个人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潮。创业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因此创新增强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另外,欧美国家的青年人中差不多一半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或成为企业家,创业欲望非常强烈。这些经济领域的创业活动要求教育肩负起培养创业人才的使命。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比如美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始了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帮助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性人才,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外的理念和做法是我们够将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良好借鉴。

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考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理论成果。比如,李家华、卢旭东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第9-11页);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1期,第71-75页;张宏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第68页)……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但是,这些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于如何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我们应该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认真思考,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一)厘清“江苏特色”的概念,并与其紧密结合

就像“中国特色”的概念一样,“江苏特色”在不加限制的条件下是一个宏大而不易界定的概念。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因此,这里的“江苏特色”概念应该结合者创业教育本身来进行界定。“创业”是一种个人性质或企业性质的经济活动,“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活动。很自然地,这里的“江苏特色”指的是江苏省有别于其他省市的经济文化特质。

江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经济正呈现出发展转型、结构调轻、能耗降低、民生改善、前景更优等良好态势。江苏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在苏南模式引导下,县域经济发达,乡镇企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高耗能工业增长趋缓,以高新技术业为主的新兴工业产业快速发展;民间资金充裕,对外开放程度高……江苏人民深受吴文化的影响,勤劳务实,奋发图强,敢想敢干。江苏省教育事业发达,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为江苏省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江苏省经济上呈现出“总体发达”的特色,文化教育上呈现出“领先全国”的特色,构建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自然应该与江苏省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特色相结合,比如培养学生创办高技术企业,鼓励学生创新服务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敢想敢干的实践精神等。

(二)消除歧见,重视创业,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前面讲过,从招生就业工作中就可以看出,高校和社会都对创业存在认识偏差,学生和家长对创业缺少心理认同,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单一考核逼迫高校和学生追求片面的纯粹就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催生学生的创业动力和造就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高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我们在责怪高校的同时,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很难一下子扭转,我们能够做的立竿见影的就是反思社会政策,让对高校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考核和就业择业考核回归到人性化和多样化的道路上。比如,在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方面,不要只以纯粹的考试成绩为标准,而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纳入常规的考核中;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的考核标准;在就业择业时,要对学生创新创业等就业择业的新形式给予支持并作为高质量就业择业的典范,而不是以传统意义上带有政治意味的纯粹就业率来衡量一切……“指挥棒”一旦方向正确,就会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逐渐重视创新创业,就会引导高校逐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比例和水平。一旦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种全民舆论和全民向心力,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就会形成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就会形成重要的教育战略。

(三)高校自身要勇于革新,注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不论国家和社会对创业本身和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高校作为承担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公共部门,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勇于革新,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如果高校本身没有重视,就算社会支持和政策支持到位,也没有创业教育良好的实施条件。

现有的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甚至职业培训型不同层次,在高校内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严格划分了专业界限并设置了相应的专业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并通过作业训练、实验实践训练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弊端是:理论讲解偏多,实际动手训练偏少并不注重实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偏重于基础知识和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鼓励和训练考核;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注重单一的知识讲解,而缺少与行业产业现状、技术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导致学生学懂了专业知识也不知道怎么用,在哪里用,连本专业就业择业的大致方向也不了解;专业互通的知识传授相对较少,与创业择业、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通识性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犹如井中之蛙,跳不出来也无法逾越专业的鸿沟,懂得专业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运作。诸如此类的问题,既然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自然应该在高校的教育革新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苏省的高校很多,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理论研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论研究优势,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平日的创业教育中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引入强大的社会资源支持;教学型大学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学懂专业,并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加强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让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职业训练型的大学学院在理论研究相对弱势的条件下,可以发挥自身与地方产业甚至具体的公司企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优势,发挥自身实习实践训练优势,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具体的操作环节,并在动手中多动脑筋,将自己锻炼成为基层的能工巧匠的同时,成为懂得实务、善于钻研的创新性应用人才。总支,江苏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勇于革新,注重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间既有传统思维定势的牵绊,也有各种利益的纠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我们面对眼前的困难时不应该畏缩不前,而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地区,自然不能自甘落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解放思想,坚定地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全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自己的标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SJB880048、09SJB88004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英]劳伦斯・霍尔特,[美]戴尔・伊尼尔著,杨盛林译,爱新觉罗・宝・最终审译.你也能创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2).

[3]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4]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5]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上一篇:浅谈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下一篇:女子篮球基本技术教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