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时间:2022-07-26 01:22:55

论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摘要: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為背景,在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成渝“双城”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发展金融后援产业為核心构建成渝金融中心,以金融创新推动成渝经济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双核模式;金融协作;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096-05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提升重庆、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南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為成渝经济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契机。

一、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实困境

1 在现行行政区规划格局下成渝“双城”竞争多于合作。自1997年重庆被划分為直辖市后与作為省会城市的成都在行政格局上相互独立,两个城市的政府政策都是以各自发展和利益為首要目标,竞逐金融中心的地位,缺乏政策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同时由于成都和重庆两城规模较大、经济实力相当且区位相邻近,经济腹地重合等特点使得“成渝”双城间竞争激烈。此外,区域间行政体制的分割,阻碍了统一的金融、流通和要素等市场的建立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的实现。当前成渝两地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问仅仅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质性的合作刚刚启动,成渝双城竞合关系的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

2 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效应显著。所谓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构成、空间分布和总量等方面的相似性。成渝经济区是川西、川东两大经济圈的重叠,产业结构趋同而非互补使该区的建设存在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部署等内部问题。

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是:一方面,长久以来重庆和成都市在历史、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因此在供给和需求结构方面相似性也较大,由此产生相近的资源和生产偏好,最终出现现阶段成渝两地趋同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為发展地方经济,快速获取发展成效,突出政绩,成都和重庆政府当局都积极投资于能够创造较大产值的高价产业,而忽略了地方的比较优势,造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显著,地方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这种产业结构趋同效应的存在使成渝两地為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而相互竞争,重复投资,双边合作项目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难以实现。这对发展成渝双核经济模式产生较大阻碍。此外,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也是导致“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之一。

二、成渝经济区金融中心模式的选择

(一)成都,重庆区域金融集聚特点的比较分析

对成都,重庆的区域金融集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对双核的功能定位作出科学的判断,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蓝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易量化、数据可得、与金融集聚特征相关度高的原则,本文运用以下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来比较分析成都,重庆两市金融集聚特点。

1 经济环境。本地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提和基础。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两大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加强。由表1可知,重庆的GDP总量从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高于成都,2010年成都的GDP总量占重庆的70.32%。但成都的人均GDP远远高于重庆,2010年成都人均GDP大约為重庆的2倍。重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落后于成都,2010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成都的84.15%。高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和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表1经济环境的数据成分表明重庆和成都都具有建立成渝金融中心的基础。

2 金融环境。(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由表1可见,2007年重庆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為6662.36亿元,成都的為6393亿元;从2008年开始,成都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开始超越重庆,到2010年,重庆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仅為成都的89.11%。金融机构的存款额一方面体现了当地居民的财富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储蓄转化為投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基石。(2)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成都从2009年开始以较高的增长力超过重庆,并不断将优势拉开。2007年成都的贷款总额仅為重庆的79.25%,到了2010年重庆的贷款总额占成都的90.61%。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较高的贷款额说明当地经济具有活力,对于地区GDP的增长乃至金融业的繁荣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保险深度。根据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某地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保险机构发展的重要指标,是金融保险机构素质的综合体现;保险机构的发展是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质量的指标。从表1数据可见,从2007年到2010年,成都的保险深度一直高于重庆,由此可见,成都保险机构的发展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对于重庆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4)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為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重庆地多人广,面积是成都的6.7倍,人口是成都的2.9倍,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其增长也较平稳。

3 技术环境。(1)专利申请数量。表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成都与重庆相比,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明显的优势。2010年,重庆专利申请数量只占成都的64.46%;但与往年相比,重庆在2010年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西部第一,全国第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科技资金。在科技资金的投入方面,重庆远落后于成都,2010年重庆的科技资金投入仅為成都的39.43%。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科技资金投入直接决定科技的水平。因此重庆应加大科技研发资金,加大与成都的科技研发交流,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成渝金融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和金融机构能否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都的卫生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重庆,2010年重庆卫生机构数量仅為成都的62.79%。在普通高校数量上,重庆虽发展迅速,但大多是普通本科与专科学校,质量上无法与成都相媲美。而且在金融专业领域,四川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排名靠前,重庆则无此优势,无法在本地提供优秀金融人才。因此在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成都具有明显优势。公共图书馆数量上两地相差不大,货物周转量相近,旅客周转量成都明显优于重庆。总体来说,由于成都长期的西南中心城市地位,成都的城市环境优于重庆,上百家全球500强公司已落户成都,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但重庆有很大的未来发展潜力,在政策扶持下,有利于外来金融机构进驻并开辟新市场。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双核结构模式建设的必然性

所谓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所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形式。作為双核的两个城市必须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足够大且地位相当,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各自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发展条件,拥有交叉的经济腹地以实现经济的扩散效应,加速要素的流动。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看,成都和重庆原同為一省,重庆在成為直辖市前曾与成都一起為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川渝未分家以前成渝两市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广泛合作。在行政分离后,两市各自扩张并且為了争夺区域利益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由于两个城市距离近,在供给和需求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相近资源和生产偏好导致了两市产业结构趋同而非互补的现状。

就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当前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成都和重庆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成渝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要素和产业政策调整的相似性,加之两个城市一个作為省会城市,一个作為直辖市,在城市规模和级别上是不相上下的,以其中任意一个為中心都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都不会是最佳选择。

此外,成都和重庆同时处于产业链中端,既承接产业转移,又实施分工,是实现产业价值和产业增值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处理好两市的产业链衔接问题,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乘数效应,有效实现产业价值分割都是建立单一金融中心城市所无法解决的。双核模式的建立通过成渝产业合作共谋发展,利用各自产业优势开展良性竞争来达到拉动整个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目的。

薛宗保(2011)的研究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2个中心城市,都是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可见,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最佳选择是建立以成都——重庆為核心的双核结构模式,以成都和重庆為增长极,发挥区域辐射效应,带动经济腹地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经济拉动带,成為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成渝经济区双核结构建设的可能性

1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规划》旨在提升重庆、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南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设立区域性地方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上市。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开展股权投资企业备案制度试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 成都和重庆各具比较优势。(1)地理优势。世界各国际金融中心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伦敦是一个船只云集、贸易兴旺的港口;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最大海港,是美国东西走向交通干线的主要汇集地和出口基地,也是美国通向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主要港口。可见区位条件是很多城市能够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成都作為西安、重庆、成都3个西部最大城市的中轴,是沟通昆明、贵阳、拉萨等西南地区几大重要城市的枢纽,成都平原路网密度大,对资源的流通非常有利。《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而重庆作為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是内陆地区唯一具备海陆空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其资源优势度和经济区位具有相对优势。《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庆市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最大的内河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2)在产业发展态势方面,成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医药、机械设备、通信、传统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方面。重庆则主要在煤炭、烟草、仪表仪器和专业设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在金融机构发育的成熟度方面,成都凭借其省会城市的积聚能力投资和吸收了一大批金融机构,目前成都共有银行机构30家,其中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约占3分之一。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成都金融机构不断趋于成熟。相较于成都,重庆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為金融机构的发展赢得了优势,截止2010年,重庆市银行总数已达到48家,其中外资银行总计11家,居西部城市第一位,成為中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為齐全的地区。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1%,处于西部最低。

3 成都和重庆地方政府的支持。(1)成都市的政府支持。2008年成都市锦江区明确提出要把东大街打造成成都的“金融街”。2009年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等九个方面提出了38条措施,支持金融业发展。截止2010年,成都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2005年价格)左右,年均增长约1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基本建成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行协调、与成都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成都现代金融体系。《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提升金融业:巩固壮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引进和培育股权投资基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金融教育培训等金融配套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地方法人金融企业。

(2)重庆市的政府支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同年3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做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的金融服务,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重庆市委、市政府及金融办也出台了多部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庆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构建以成渝“双城”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

成渝经济区应抓住《区域规划》颁布实施这一绝好契机,以科学发展观為指导,通过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依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构建一个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功能齐全的“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為“双核”的区域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两市各自的比较优势,以成都的总量和规模优势与重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种类和快速的增长势头优势相结合,挖掘市场潜力,突出自身特色,使成都和重庆连成一线,辐射整个成渝经济区,成為带动地方金融经济发展的主轴。

(二)打破行政区规划限制,调整成渝竞合关系

成都和重庆市政府要打破行政限制,在统筹考虑两地利益划分的基础上,增加成渝两地政策法规的相互协调性。建立独立于成渝两地政府机构,连接成渝经济区的组织机构,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制定规划和战略,协调地方政府间的冲突和矛盾,加强两地技术交流、加速资金流动,鼓励两地专家相互访问学习,减少因為行政干预而带来的市场和资源分割以及低效率,促进成渝两地向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调整成渝两地的竞合关系,传统理想化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已经被现实证明难以实现或困难重重,两地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难以达到产业的错位发展,趋同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鉴于此,我们认為适度引入竞争机制,让趋同产业部门在可调控范围内相互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分层次形成成渝产业分工。最后再相向对接,实现市场资源的择优配置。

(三)以发展金融后援产业為核心构建金融中心

1 发展金融后援产业是金融业发展从前台到后台的必然趋势。金融后援服务具有知识密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能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促进产品研发和流程再造。金融后援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推动成都,重庆金融服务业的配套发展,為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机会。

2011年7月19日,重庆金融后援服务有限公司与江津区政府合作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标志着重庆打造金融后援服务中心走出实质性的第一步。鉴于成都当前基本完备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较好的发展势头,可以大力推进包括金融机构数据处理、后台录入、金融机构资信调查、金融人员培训以及金融软件开发供给等在内的金融后援产业的发展。

2 金融后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金融人力资源,而吸引人才落地扎根的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成渝两市应学习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先进的先有社区、再有产业的金融后援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打造了一座适合金融产业发展、金融人才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市,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成渝双核模式。

(四)以金融创新推动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科技、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当前成渝政府当局应加强成渝经济区的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从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改革风险投资市场,适度放开投融资市场等方面推动成渝金融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银行系统对金融创新的支持作用,积极发展面向工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加大对科技金融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此外,应对成渝经济区地区开展面向城镇化的社区和产业链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开拓潜在的巨大市场。

与此同时,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应积极规范投融资市场,加强法律建设,对成渝经济区可接受的投资风险额度做出相应规定,扩大融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将高投入的基础设施融资放到更加次要的位置,待基础设施成為实体经济瓶颈再投资,集中力量发展惠及企业大众的融资模式。

上一篇:小心看好你的数据 下一篇:融合存储超越统一存储